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宣世才对冷暖没有概念,平时添衣加被,全靠李彩英照顾。本报记者 雷册渊 摄
宣世才几乎从不主动与人交流,别人跟他说话,他也很少回应。 ■本报记者 雷册渊
新年的冬日午后,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解放村的一个农家小院里,一位老妇人正在做针线活。她把两根灰SE的细棉线合拢,左手食指的指腹在嘴里沾了沾,把两个线头捻成一股,然后屏住呼吸,试图让它们穿过右手里的针眼。
她连续穿了两次都失败了,继续尝试第三次,终于顺利穿了过去,老人松了口气,“这条裤子阿才穿小了,我帮他把裤腰上的扣子移一下位置。”
老人名叫李彩英,今年81岁。她口中的阿才,是邻居家的儿子宣世才,从小患有智力障碍。1981年,阿才的父亲临终“托孤”,拜托李彩英和大她3岁的丈夫宣丙水帮忙照顾当时年仅12岁的阿才。原本家里就生活困难的夫妇俩接下了这个重担。
从此,做饭送菜、洗衣换被、打扫卫生、添置物品……他们像家人一样照料着宣世才的日常生活,默默无闻,一干就是42年。
直到去年,经由当地媒体报道,宣丙水、李彩英夫妇无偿照顾阿才的故事才被外界所知晓,感动了许多人。但新的问题也被提了出来:两位耄耋老人希望,在自己没有能力照顾阿才之前,能为他找到一个安顿余生的地方。
“托孤”
这是村里为数不多的平房,灰SE的两间砖瓦房嵌在周围村民盖起的小楼中间,虽不光鲜,但打扫得干净清爽,倒也不显得格格不入。
进门不远处就是一方土灶,看上去已久未动过烟火。边上两张老旧的桌子上摆着一些零食。在里屋,用砖头和凳子支起三张木板,一张作床,另外两张用来堆放衣物被褥。
“阿才自己不知道冷暖,天冷了,我就来给他加床被子。”李彩英走进屋里,边说边自然地抓起床上的被子开始收拾。这样的照料,她和老伴宣丙水已经坚持了4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