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回到1969年。就是在这间老屋内,宣家的小儿子宣世才出生了。
在李彩英的印象中,这是村里“最穷最苦”的一户人家。宣世才的父亲是个老实本分的人,每天去生产队劳动,早出晚归、勤勤恳恳,“从没有什么歪心思”。在宣世才出生前,宣家已经有了4个女儿,可宣世才的降生并没有给这个家庭增添多少欢笑,因为他和4个姐姐一样,都不同程度地遗传了母亲的经神疾病,宣世才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发现患有智力障碍。
那时,十多户宣姓人家的草房合围在一起,大家虽是同姓,却没有血缘关系。在这个贫困村,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紧紧巴巴,很难再有余力照拂彼此。
在众多邻里中,李彩英有些不同,她善良、实在,是个热心肠,村里人都叫她“小妈”。她家的房子,推开门就能看到阿才家,平时阿才家缺什么了、要帮什么忙,她和宣丙水都会去帮上一把。可能正是因为这样,他们当年才成了阿才父亲“托孤”的对象。
宣世才的父亲身体一直不好,常年饱受肺心病的折磨,全家的生活重担更是早早压垮了这位父亲。在宣世才12岁那年,他一病不起。弥留之际,他提出了自己最后的心愿——想吃鸭肉。可是,如此穷困的家里怎么会有鸭肉呢?宣世才的母亲只好上门去找李彩英。
李彩英听罢,马上找到自己认识的一位厨师,几经周折才买到了一块鸭肉,又买了2个苹果、2个橘子,赶到阿才家中。而买这些东西的钱,她要熬好几个晚上挑花边才能赚到。
彼时,阿才的4个姐姐已经出嫁,年纪尚小、有智力障碍的阿才是他父亲临终前最放心不下的人。无奈之下,他恳求宣丙水、李彩英夫妇在自己走后帮忙照顾妻子和阿才。
面对重托,宣丙水、李彩英夫妇不由地顿了顿——自己家里当时也不富裕,三个孩子中有两人在读书,还有宣丙水的老父亲需要照顾,哪里还有能力照顾阿才和他母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