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庄就坐落在栀子河边。河水灌溉着西北部的稻田。稻花香时,村庄里也能闻到香味。“鱼一样清寒,米一样清白。”这是我家乡的一位著名诗人写的诗,我觉得它用在栀子河两岸也特别妥帖。
在这米一样清白的村庄上,最北头,便是我那一灯如豆的读书老屋。
二
村庄上的灯是很珍贵的。好一点的,底下有座、再上是把手、上面是灯油肚子、最上是灯芯。当然,最多的不是这种好一点的,而是用墨水瓶制成的油灯——简单,实用。一根油芯子,穿在一块圆形的铁片上,再放进加了煤油的墨水瓶。火柴一点,灯芯上先是一小点亮,这亮再大一点就成了椭圆形;这椭圆越长越大,越长越高,便形成了淡蓝SE的外焰。灯光会在书本上形成一块规则的圆形,如果从窗外偷过窗纸看,那灯光就像一枚发光的豆子。
就在这如豆的油灯下,我开始了我的读书生涯。
到底是四岁还是五岁,我记不清了,只记得父亲从抽屉里拿出一本厚厚的书。他用手拍去书上的浮尘,指着封面上一行竖字,说:“千家诗,这是发蒙的书。”父亲是解放初期的高小生,解放前还读过几年私塾。他打开书本,翻到第三页,指着一幅图画,念道:“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他露出难得的笑容,说:“这是春天,多好的日子啊。这是第一首。你以后要慢慢学。”
其实那时候我根本不认识字。大哥有时教我,我们兄弟姊妹们也比赛着背诵。这在村庄上是十分难得的。到我七岁时,我已经能背诵一些古诗了。虽然并不太懂其中的意思,但也学会了摇头晃脑,感觉仿佛也沉入了古诗的意境之中。或许,那种感觉是真实的。诗歌这种人类共同的文字,借着一豆灯光和轻声吟哦,进入亘古相传的请感之中了。
栀子河日夜流淌。我也想跟村子里的孩子们一样上学。可是我年龄没到,那时候上学要等到八周岁。我吵着要去上学。父亲只好带着我过了栀子河,到大队小学。校长是父亲的老熟人,说孩子太小,且个子矮,上不了学。明年再来吧。我哭着要上学。校长便说:“你识字吗?会数数吗?”我说:“我会背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