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黎荔
现在的北大,到处是现代化的大楼,什么金光生命科学大楼、方正集团、李兆基楼、逸夫楼,已不复从前皇家古园的静穆幽深了。北京西郊的皇家园林,自辽金时期开始营建,延续近千年。到清朝中叶已形成了以圆明园为主的庞大群落。北大本部又称燕园,曾包括淑春园、勺园、朗润园、镜春园、鸣鹤园、蔚秀园、畅春园、承泽园等,在明清两代都是著名的皇家园林,数百年来,其基本格局与神韵依然存在。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北大燕园近在咫尺,却并未遭到破坏。至今北大保留得最完整的两大名园,是位于未名湖北岸的镜春园与朗润园。
在我21世纪初就读于北大的时候,北大的教工住宅区还在主校区内,上千教工就居住在镜春园和朗润园中。记得当时掩映在古树荒藤间的平房四合院众多,起码有200多户人家以上。这是北大最古朴神秘的地方,曲径通幽,花木浓荫,岸边垂柳,湖里莲花,山上凉亭,远处石桥,酷似世外桃源。每次去老师家中,走入未名湖北岸的两园,学生口中的北大后湖,就恍若踩在一段静谧沉稳的时间之上,常常一不留神就M了路。也许古园都有让人M路的咒语呢?有时低头看看园路,竟然还发现了仍延用至今的老井盖,上面还刻有燕京的字样。穿过两园的山环水抱,湖泊相连,堤岛穿擦,古木参天,仿佛空气中都弥漫着一股历史的味道。
朗润园和镜春园内,既有上百年的文物古建,比如现存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致福轩,为当年恭亲王的起居之处,匾额“致福轩”三字为咸丰皇帝御笔亲题,也有老朽的非文物居住用房,比如全斋,就是解放后建成的北京四合院,还有50年代补建的老公寓,唐山大地震后而建造的简陋临时生活用房。北大与燕园,新与旧,就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沿着一条历史的脉络演变而来,曲折缠绵,参差共存。北大在2006年启动了对两大古园的整治改造,主政者认为北大古园不同于故宫、颐和园等古园林的保护,更注重使用功能,而不是使其变成博物馆。北大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任务之一就是把居住区置换出去,让校园主要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所以,原先在朗润园与镜春园中居住的北大教师,都陆续迁出入住蓝旗营北大家属区。曾经水光潋滟的朗润园水系也日益枯竭,园子里没了水,就好像人没有了眼睛,丢掉了灵气。引水入园,也是北大古园整治的一部分,但连年干涸无水可补,连未名湖也仅能靠地下水勉强维持水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