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经历过的事请、见过的人、写过的书,一定比我能想到的要多得多,所以我想他一定比我对人生看得更明白,也一定知道无亲无故的医学生给他定时打电话关心他的目的。
那他是如何做到平静面对自己的疾病又或者如何看待生和死的呢?这让我想在下一次打电话的时候和他探讨、向他请教。或许是我过于“社恐”,怕总打电话会打扰他的生活,又或许是我抱着期待希望他能够跨过“术后2年、3年、5年”的关键时间点再在电话里听到他的声音,我一直等着下一次的随访。
但是没有等到术后2年,我在北京大学内网上看到了他,“德高望重,虚怀若谷,谦诚待人”是人们在讣告里对他的评价。“严谨治学,卓有建树”,我想他的那些文字作品一定会持续感染着每位读者,他教的学生会有自己的学生,他的治学方法和思想一定会传承发扬,而他给我带来的对生命价值还有生死的思考,亦将会一直持续。千余字写不尽八十余载人生经历,而我讲述的这些也道不尽这位前辈给我带来的影响。
只有理新与感新并存、医德与医技并重,才能成为真正的良医
医学让我能够与不同的人生之间产生交集,也正是学医路上的经历与思考让我能够成长和沉淀。
我们每天面对的不只是疾病本身,更要面对活生生的患者以及他们背后的家庭。我沉醉于掌握医学新技能的欣喜机动,也期待着与每位患者接触沟通、了解他们不同的人生故事。
五病区的患者大多数为唇腭裂患儿,虽然随着产前诊断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唇腭裂能够在孕期诊断出来,但生命宝贵,每个孩子身上都寄托着亲人的爱与联系。
疾病便意味着他们从出生开始直至成年之后需要进行许许多多次治疗:在不会说话的时候便要手术,各种不舒服只能通过啼哭表达;在上学的时候可能要因为嘴唇的瘢痕、样貌的特殊、发音的异常,而接受别人异样的目光与评价;从小到大的手术和非手术治疗不仅需要金钱和时间,还需要耐心与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