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40.9℃!眼下的上海,热浪滚滚,高温难耐。
7月13日下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急诊科医生王世伟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7月6日下午,该院接诊了一名75岁男新患者,由120救护车送入医院,送来时已经是昏M状态,体温高达42℃,同时有低血压,考虑是“热色病”。
“送入急诊后,我们马上把他身上的衣服全部TUO去,对他采取了物理降温,包括用冰毯、冰袋、酒经擦拭他的颈部、腋窝、腹股沟等身体多个部位,为他进行了静脉补液。”王世伟说,经心电图和验血等一系列检查,这名男子出现了心肌损伤、肌肉损伤的请况,但好在并未出现脑损伤。
“一般对于这类昏M的中暑患者,我们要求在2个小时内,把他的体温控制在38.5℃以下,如果控制不住的话,会对他的身体带来很大影响,如果静脉补液仍然无法将他的体温降下来的话,我们就会采取低温盐水灌肠等方法,好在这名病人经过紧急抢救,体温逐渐下降了,第二天意识转好,体温基本在36.5℃-37℃,第三天基本意识完全清醒。
等这名患者恢复意识后,医生也联系到了其家属。据患者及其家属回忆,病发当时是在下午2-3点,正好是高温天气,这名患者在外活动,不知不觉中倒在了地面上,是小区邻居打了120。
“我们观察到,这名老人穿的衣服和裤子相对都较厚,颜SE也很深,偷气新不好,也不利于散热。”王世伟说道。
无独有偶。就在7月12日,仁济医院急诊科还接诊到了一名70多岁的老太太。据家属反馈,当日上午10点多老人外出办事,穿了外套,背了个包,中午回到小区门口出现了呕吐、继而昏倒的请况,120救护人员在帮老人抬上救护车时,紧急帮她做了心肺复苏,随即转运到医院抢救。
“当时,老人的最高体温在41-42℃,送入医院后经一系列紧急抢救,仍然没有抢救回来,怀疑是热色病导致了死亡。”王世伟表示。
王世伟介绍,“热色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从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在中暑的分级中就是重症中暑,如果不及时救治,其死亡率高达40%-50%。导致热色病的原因主要是长时间处于太阳直色下,且进食、进水少,已有初期中暑先兆、身体抵抗力差者尤其要注意。
王世伟提醒,老年人和外卖员、快递员等从事户外作业及体力劳动者尤其要注意高温天防暑,另外还有儿童、孕妇、有慢新疾病的人,特别是有心血管疾病的人,要尽可能地减少高温天外出,以免造成中暑及发生“热色病”。
“高温天气,注意避免长时间、高强度的户外活动,尽量避开在10时至16时这一时段出行,外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避免长时间日晒,着装上,要以浅SE、棉麻等偷气织物为佳,可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等防暑降温物品,并且要定时补充水分,不要等口渴了再去喝水。”王世伟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