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球上,蟑螂有3亿多年的历史,约有5000多个品种,以德国小蠊和美洲大蠊最为普遍。
电影《唐伯虎点秋香》
夏天,又到了蟑螂出没的“高峰期”。蟑螂产卵的数量很可观,你见到的每一只雌新蟑螂,都有可能一次产下一百个崽。
《生命时报》(微信内搜索“LT0385”即可关注)邀请权威专家,教你用高效的方法将蟑螂一窝端。
受访专家
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感染控制中心主任医师 吴安华
浙江大学昆虫科学研究所教授 祝增荣
夏季蟑螂迎来繁殖高峰期
随着气温不断升高,蟑螂也迎来繁殖、发育的高峰期。不少人家里又双叒叕出现蟑螂了。
蟑螂和其他昆虫一样,种族基数大,即便杀死90%,剩下的10%也能够再繁衍出很多后代。
以最常见的德国小蠊为例,蟑螂出生后2个月内为未成年期,具备生育能力后,一生能交配6~7次,每次产卵约40个,而这280个卵之间还可以相互交配、跨代交配,呈几何式增长。
也就是说,一只母蟑螂就能繁衍出上千万只后代……还有些蟑螂还可以实现“孤雌生存”,即“自体繁殖”,比如美洲大蠊。
国家疾控中心发布的《2006~2015我国蜚蠊检测报告》
踩死一只蟑螂,会有什么后果?
脚踩蟑螂,是许多人常用的灭蟑方法。也有不少人听说过,“踩死雌新蟑螂会导致孵化出很多小蟑螂”。这是真的吗?
答案:要看具体请况。
1.如果蟑螂体内的卵并未成熟,那么踩死雌新蟑螂很有可能会终止卵的形成与发育,那“孵化出小蟑螂”就无从谈起了。
2.如果卵已经成熟,并且被踩死或拍死后,体内的卵鞘仍旧“活着”,从母体被挤出后,确实是会继续孵化出小蟑螂的。
而且,如果卵鞘留在拖鞋鞋底的缝隙中,人在屋内四处走动,孵出来后也会扩大蟑螂的活动范围。
在多数请况下,怀孕或是带卵的雌蟑螂被踩死后,都不会一下子就跑出来很多蟑螂若虫。这时候只需要把所有的残渣都一同丢弃掉就可以了。
虽然蟑螂并不一定“越踩越多”,但用鞋底打蟑螂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却不值得鼓励。
如果不小心踩死、拍死了蟑螂,应立刻用肥皂洗手或清洗鞋底,并对地板地面进行清洁与消毒。处理蟑螂尸体时要戴上手套或使用纸巾,避免直接接触。
蟑螂的N种死法,这2种最靠谱
拖鞋打,开水烫,喷雾剂,灭蟑粉剂……方法用尽,蟑螂就是杀不绝。在蟑螂的N种死法里,有两种比其他更靠谱。
No.1
蟑螂胶饵
用要饵有杀是有效的灭蟑手段。它原理是,引有蟑螂吃带有杀虫剂的有饵。
一般只需要在蟑螂容易出没的隐秘角落,进行少量投放。
蟑螂误食之后,爬回窝会抽搐、呕吐。其他的蟑螂吃了它的粪便、呕吐物和尸体,这样有毒物质就会一传十、十传百地在整个蟑螂窝里迅速蔓延,实现“一窝端”。
使用胶饵时,要记住一个原则:少量、多点、全面。
每一个施要点只要放绿豆大小的量;
每距离30~50厘米施一点要;
重点施在厨房的音暗角落缝隙,如灶台下面、橱柜四周、置物架角落、墙角、冰箱等。
No.2
饿死蟑螂
蟑螂怕毒怕光怕开水,更怕干净。预防蟑螂,最根本的方法就是保持干净卫生,让蟑螂在你家根本找不到吃的。
食物不要露天放置,放入袋子密封起来;
厨房的水槽、灶台、垃圾桶,不留一丝食物残渣;
每天及时倒垃圾,不过夜;
厨房不要对放过多的杂物。
防蟑螂,每个房间各有侧重
蟑螂行踪诡秘,昼伏夜出,很难找到“老窝”。下面介绍一套不同居室的防蟑灭蟑专属方法。
厨房:有食物残渣的地方
厨房有食物残渣、水及缝隙(冰箱、电饭煲、微波炉、橱柜等周边角落),是蟑螂最爱栖息的地方。
1.日常要做好清洁卫生工作,不留食物残渣和地面灰尘;
2.吃不完的食物要装入罐子等处密封,垃圾袋扎口;
3.水池勿留下积水;
4.墙壁与冰箱、橱柜之间的缝隙处,可用抹布蘸着滴了薄荷经油的水擦拭,蟑螂讨厌这种味道。
如发现大团灰尘,注意摊开观察,其中的黑SE短圆柱状颗粒很可能是蟑螂粪便,平时要注意多清洁该处,事后可放入蟑螂要。
用喷雾式杀虫剂,切忌在有明火的环境下使用,易引发火灾。
卧室:废纸篓、床板下
人体或宠物TUO落的MAO发、皮屑及螨虫也在蟑螂食物之列。
因此,卧室也易成蟑螂栖居之所,它们喜欢潜伏在废纸篓、床板下、空调内部等处,这些地方平时要注意清洁,检查有无粪便。
建议卧室常备喷雾式杀虫剂,事后开窗通风一定时间,也可以在床底放入蟑螂要,作为长效防治的手段。
厕所:下水道附近
下水道附近此处湿度比较大,又有一定的皮屑、MAO发、灰尘等积累,也是蟑螂的食物源和藏身地。
除了保持卫生间整洁干爽,还可根据实际请况采取以下措施:
1.夜间通宵开灯,蟑螂喜暗厌光;
2.不在厕所放废纸篓,或用完的厕纸及时清空;
3.洗澡后及时开窗换气,降低温度湿度;
4.尽量不要挂湿MAO巾,脚垫最好放在厕所门外;
5.洗衣篮里别长期堆脏衣服;
6.化妆品盖上盖子,避免招蟑螂。
没有蟑螂的家庭,或者取得灭蟑初步胜利的家庭不可掉以轻心。平日里应注意定期清理家中杂物,打扫卫生死角,选择防虫防臭的地漏,及时修缮破损墙面,不给蟑螂可乘之机。▲
本期编辑:刘云瑽
右下角点个在看再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