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光会所”餐饮部的会员们正在准备午餐。 陈选斌 摄
中新网成都4月10日电 题:香港心理康复专家在蓉点亮“希望之光”:为经神康复者“私人定制”岗位
作者 陈选斌 王鹏
餐饮部、行政部、就业教育部……走入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残联的“希望之光会所”,近40位“白领”正忙碌着,他们有的在剪辑视频、有的在写作公众号推文、有的在厨房制作午餐……如果不是随处可见的会所信息介绍,很难想象这是一家经神疾病康复机构,其内的会员都是经神疾病早期或是处于恢复期的康复者。
在该会所,每周一至周五,经神康复者以会员的身份自愿参与会所工作,可选择在不同部门担当职务,通过共同工作和社交活动进行经神康复,最终实现能够完全独立生活、找到合适的工作并坚持下去或继续完成学业。少有人知的是,这家经神疾病康复会所的顾问是一位来自香港的心理康复专家。
2007年,邱凤贤参与了内地第一家经神康复会所——长沙“心翼会所”的创立。 受访者供图
“2007年,我参与了内地第一家经神康复会所——长沙‘心翼会所’的创立,四川现有的两家康复会所的建立我都有参与。”50多岁的邱凤贤曾是香港玛丽医院的一名资深康复作业治疗师,期间她曾多次到内地参与长沙、深圳两家经神康复会所的运行指导。
2012年,邱凤贤辞去医院工作,以访问专家的身份到成都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开展合作。同年,在她的指导下,四川首家经神疾病康复会所——“希望之光会所”创立,迄今已免费帮助248名在册会员康复。2014年,邱凤贤被聘为华西医院社区康复专业特聘顾问。
为什么选择到内地工作?邱凤贤说,当时香港的社区康复服务已经发展得非常好了,但内地在这个领域基本还是空白,“我想把专业的康复服务带过来。”
刚到成都开展工作时,邱凤贤就吃到了“闭门羹”。她说,当时患者的家属还没有经神康复的概念,认为“把孩子关在家就好了”,甚至是连切辣椒这种事都不让他们干,更别说送孩子到社区进行康复。
年过五旬的邱凤贤已到内地推广社区康复服务十年。 陈选斌 摄
邱凤贤没有放弃,四处走访,进行科普教育,最终让家属改变了“得了经神疾病人就废了”的观念。“这些年我最欣喜看到的就是家属们的变化,他们愿意让孩子走出自己的世界,甚至愿意让孩子去分享自己的疾病,让更多社会人士了解这个疾病、关注这个群体。”
在会所的长廊上,挂着许多会员在外就业的照片。截至目前,“希望之光会所”得到了12家企业的就业支持,通过过渡就业、小组就业、辅助就业或独立就业计划,已帮助130余位会员在社会上获得有薪工作。
由于经神疾病的治疗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回来的人”不在少数。晓柳(化名)是会所餐饮部的一名经神障碍会员,此前她曾到外面企业从事数据录入工作,但因为病请反复,又回到了会所进行康复。“我希望以后能做一名‘朋辈导师’,帮助和我有相似经历的人摆TUO痛苦。”对于未来,晓柳依然充满希望。
“我们有一句话承诺我们的会员:这里永远是欢迎他们回来的家。”邱凤贤说,这就是称他们为会员的原因,他们如果遇到困难随时可以回来,他们永远是这里的“主人公”。
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神卫生法》正式施行,填补了内地经神卫生领域的法律空白。来四川推广社区经神康复服务这十年,邱凤贤直言自己遇上了“黄金时代”。“过去十年,社区经神康复服务在内地快速发展,可以参与其中尽一份力量,是我的福分。”
在“希望之光会所”的墙上贴着这么一句话:“我们的愿景是让有经神疾病的人及其家人过着有盼望、有意义、有贡献的生活。”邱凤贤说,这也是一直支撑她在这里工作的动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