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山东频道
若非亲眼所见,真的难以相信,“洋气”的南美白对虾竟然“游”进黄河岸边的盐碱荒洼,“长”成当地的支柱产业。
南美白对虾。
“我们村地处黄河沿岸,是一片退海之地,盐碱化严重,地里只长草、不收粮,过去是穷得出了名的‘省定’贫困村。后来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里开始养殖南美白对虾,现在家家户户都有虾池,日子越过越富裕。”黄家村党支部书记黄志远兴致勃勃地介绍着村子的变化。
黄家村村景。人民网乔姝 摄
目前,外塘养虾季节已经过去,但村里整齐干净的瓦房、宽阔美丽的道路、自在享受农闲的村民和无处不在的“鱼米之乡 生态乔庄”标识,无一不在展示着“虾经济”的蓬勃活力。
黄家村村景。
黄家村的“变形记”在滨州市博兴县乔庄镇并非个例。自2001年开始,乔庄镇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沿黄低洼盐碱地集中连片整理开发,引黄河水与地下丰富的卤水进行配比混合,试养南美白对虾。
粮食歉收的“盐碱窝”,恰是南美白对虾生长的“温床”。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从虾苗淡化、饲料供应、病害防治到产品销售、冷储加工,乔庄镇对虾产业链条逐步完善成熟。对虾养殖已成为当地的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黄志远介绍,乔庄镇有个专门的“135养殖法”,就是10天的淡化标粗、30天的中间暂养和50天的外塘养殖。90天的时间,实现虾的上市。同时,在外塘对虾捕捞前1个月进行二茬虾苗暂养,使得外塘第二茬虾养殖周期缩短1个多月。一年养两茬,效益成倍提高。
“村里户均两三个养虾池,每户每年收入十来万元不成问题。”黄志远说。
谭家村“5G+智慧渔业”水循环养殖项目。
为了提升对虾养殖水平,今年博兴县启动“5G+智慧渔业”水循环养殖项目,乔庄镇在部分村展开试点。该养殖模式下,对虾从外塘“游”进拱棚,低温天气不能养殖的问题得以解决。
“新的养殖模式下,用水量节约一半,尾水还能循环利用,达到生态节水的目的。”乔庄镇谭家村党支部书记李建波说,“拱棚避免了病害传染,大大提高了养殖成功率”。据了解,该村水循环养殖的新一茬对虾即将在11月中下旬上市。
“一只虾”带动一方经济“争上游”。目前,乔庄镇共有南美白对虾养殖池塘3.5万亩、1.2万个,南美白对虾产量占山东省四分之一,年产值突破十亿元。乔庄镇也先后荣获“中国白对虾生态养殖第一镇”“全国乡村特SE产业十亿元镇”称号。以虾为媒,乔庄镇连续举办多届“中国博兴乔庄白对虾节”,在持续擦亮“博兴对虾”“滨州对虾”地标品牌的同时,带火乡村旅游,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乡村振兴之路。(乔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