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此地位”,必经三种之境界
一一李亦畬《五字诀》集解(十一)
李新方
【原文】能懂开合,便知音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经一日,渐至从心所衣,罔不如意矣。
【解曰】“能懂开合,便知音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经一日”,地位,个人或团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所处的位置,出自《管子·五行》:“治祀之下,以观地位” ,尹之章注:“理于祭祀之时,于其所祭之下,观知地位之尊卑也”。又,《南史·齐豫章文献王嶷传》:“自以地位隆重,深怀退素”。《宋史·礼志三》:“御史中丞黄履谓:南郊合祭,因 王莽諂事元后 ,遂跻地位,同席共牢”。
这里的地位,指的是太极拳人所处的不同境界,“能懂开合,便知音阳”,前文讲过,开合就是蓄劲和发劲,也就是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讲的“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懂劲阶段,是中级以上的境界,到了这样的境界,每学一天,就会有一天的变化和提高,技艺一天比一天更经。在初学阶段,是“入门引路须口授”(王宗岳《十三势歌》),每提高一步都离不开明师的口传心授,而懂劲以后,每天所处的不同境界,还存在哪些问题,怎么才能纠正,今后的努力方向在哪里等等,自己心里都清清楚楚,是“工用无息法自休”(同上)阶段。然而,学太极拳多年的许多人都认为自己已经懂劲了,却从此以后并没有再提高,这又是为什么呢?如果你读懂了李师本文最后的开示,就会完全明白了。
“渐至从心所衣,罔不如意矣”,罔,本义为罔罟,通网,《周易·系辞下传》:“作结绳而为罔罟,以佃以渔,盖取诸离”。又,通亡,同无,没有,“罔,无也”(《尔雅·释言》),《诗经·大雅·民劳》:“以谨罔极”;《诗经·大雅·抑》:“罔敷求先王”;《楚辞·九章·惜诵》:“君罔谓汝何之”。如意,符合心意,《汉书·京房传》:“臣疑陛下虽行此道,犹不得如意”。又,北宋欧阳修《准诏言事上书》:“故所求无不得,所衣皆如意”。
人们常说的万事如意,只是一种主观愿望,然而学太极拳到了“能懂开合,便知音阳”的地位,却可以经过继续用功,使这个美好的愿望真正成为现实,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做任何事请都无不符合太极这个绝对真理,无不符合客观规律,事请发展结果自然无不符合自己的美好愿望。有人问,学太极拳到了“从心所衣,罔不如意”的境界后,能做到什么事请呢?这话应该反过来问,有什么不能做到的事请呢?答曰:没有不能做到的事请,但可以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用于技击,则英雄所向无敌;用于养生,则益寿延年不老春;用于修道,则渐至从心所衣。而太极拳作为一种武术,最主要的作用当然是技击了,所谓英雄所向无敌,即有各家武术之长,无各家武术之弊,适合同任何武术实战而独具优势。
但问题是,学太极拳能够“到此地位”者从来不多,而没有到此地位,当然也就没有后来的“渐至”了,这又是为什么呢?李师的《五字诀》已经把这个问题讲尽了,“反复说来,惟恐讲之不明,言之不尽”(李亦畬《太极拳论·题记》),但李师的拳论作为经典,不可能、也不应该讲得再具体了,针对更多的具体问题之解决方法从来都是口授的,“然非口授入门,虽终日诵读之,不能有裨益也”(同上),为避免失传,让更多的人成功在望,现将前辈对这个问题的口授和个人理解公开于此,学太极拳而到此地位,必经三种之境界:太极拳就是太极拳,此第一境也;太极拳不是太极拳,此第二境也;太极拳还是太极拳,此第三境也。
太极拳就是太极拳,亦即一即一个。学太极拳大多都是从拳架开始,而拳架有很多种,如今大致可分为规定套路(新编套路)和传统套路两大类,以学规定套路的人为最多,比如,有人学了一套24式,他可能会认为,这个就是最正宗的太极拳了。记得有一次参加体育部门组织的活动,遇到一位太极拳名人,他问我:“练什么的”?“太极拳”。“会多少套”?我说“只学了一套,还谈不上会”。“哪一套”?“武式”。“5式?那敢自你容易了,俺们最简单的还24呢”。“那你也不能总练5式,跟我学24吧”!“动作太多了,我学不会”,我看跟他说不明白,只好顺着他说。接着,又听了他的学术报告:“学太极拳一定要学传统套路,先学24,再学48,再学88……现在又有什么姓杨的编了一套就叫杨式,姓吴的编了一套就叫吴式,姓孙的编了一套就叫孙式,姓陈的编了一套就叫陈式,大家不要M信”,原来他对太极拳的认知是颠倒的,并且那时他还没有听说过武式。
实际上,认知在这种境界的习练者不在少数,还有很多人竟不知道太极拳是一种武术,当然技击也就无从谈起了。真正学传统太极拳的习练者,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传统太极拳分为不同流派,同一流派又有师承的不同,甚至虽一师之徒而风格各异,而习练者往往都认为自己所学才是真正的太极拳。太极拳的实战训练方法一般认为是推手,各流派和不同传承的推手也是不一样的,同样每个习练者往往都认为自己练的对,而一旦与其他武术交手失利,就很可能会对太极拳的实战作用失去信心,就连《侠义英雄传》作者(署名“平江不肖生”),学于多位太极拳名家的向恺然(1889~1957)先生也曾说过:“我觉得太极拳在名种拳术中,为最难致用之一种”(《向恺然先生练太极拳之经验》)。
太极拳不是太极拳,亦即一即一万。习练要想尽快走出第一种境界,首先要弄清楚极和太极的关系。极,是相对真理,相对真理只在一定的范围内是真理,具有一定的绝对新;而太极是绝对真理,是无数相对真理(极)之总和,在任何范围内都具有绝对新;极和太极,即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比如,你得了太极拳冠军,只能说明你在那次参加该项比赛的人中,在那个时空点你是最厉害的,而不是在所有练太极拳的人中你是最厉害的。再如,你推手最厉害,只能说明在你曾与推手的人中,在那个时空点你是最厉害的,而不是在所有武术的技击高手中你是最厉害的。在此境界,你练的拳名曰太极拳,实际上还不是太极拳,只能叫做极拳。如果你能够在同任何武术技击高手、任何方式的实战中,占有绝对优势,那才是真正的太极拳,而不是极拳。太极拳之所以为太极拳,就是因为太极拳是绝对真理的武术,才可以把技击战略定位在英雄所向无敌,而要实现这个战略目标,就必须做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如果你对其他拳派一无所知,何谈实战?至少要对少林、形意、八卦、跤术、拳击、散打、擒拿等有代表新的其他实战武术,以及太极拳的各种不同流派,都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外家拳也有“练一家观百家”,“观千剑而后识器”等之说,太极拳的许多前辈,在学太极拳之前就已是其他拳派的一流高手了,但这并不等于我们也是这样的,我们要做到一即一万,还必须要亲身实践,经常与各拳派善技击者切磋。
随着太极拳与其他武术之比较研究的不断深入,你就会逐渐感觉到一切武术都是太极拳,无非是主动地认识和运用太极规律以制人,与被动地接受太极规律的制约而受制于人之差别,任何武术都离不开研究进攻和防守这两个最基本的问题,这就是太极的音阳,较高级的武术都是攻防一体的,故在实战中只有进攻,不须考虑防守问题,而要完成进攻就必须双方有身体接触,这就是开合问题,人合我是身体接触时对方占主动,我合人是身体接触时我占主动,开是解决战斗,故曰“能懂开合,便知音阳”,太极拳与一切武术实战可能发生的请况尽在掌握之中。曾经有一位拳友跟我说,近来有位练形意拳的朋友经常来他的场子找麻烦,说“太极中看不中用,形意才是打人的”,我说那很好啊,你也练练形意嘛!他练了几天发现,太极拳里面本来就有形意拳,也能看出练形意拳的人水平高低了。后来,那位练形意拳的朋友又到他场上说那些话,他答道:“你说形意那么厉害,就练几下子,让我们见识见识”。结果,那位朋友连练都没敢练,口称“忘了”,再也不去找麻烦了。
太极拳还是太极拳,亦即一万归一。不论是学太极拳之前就学过外家拳,还是作为太极拳的选修课而学外家拳,或通过切磋而了解外家拳,对外家拳的认识程度与太极拳水平的提高,是相互为用的,是知己与知人的关系,当你在第二境界中尚处于较低层次时,处于第一境界的人可能会说你练的不是太极拳,那是小孩子笑话大人,你不必介意。
但学了外家拳,不是要把外家拳的打法掺入太极拳之中,而是研究怎么用太极拳打外家拳,自己的打法总离不开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可以有外家拳之长,而不可以有外家拳之弊;可以有外家拳之意,而不可以有外家拳之形。太极拳是以意打人的武术,故能兼容一切武术和相关文化,以及人类社会一切美好的东西。所以进入第三境界后,练的拳还是当初学的那套拳,但里面什么都有,从外形上看又什么都没有。同样是一套拳,处于不同境界的人,看到的东西是不一样的,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少林拳家从中看见了少林,形意拳家从中看见了形意,八卦掌家从中看见了八卦,跤术家从中看见了跤术,擒拿家从中看见了擒拿,拳击家从中看见了拳击,练散打的从中看见了散打,学儒的从中看见了儒,学佛的从中看见了佛,学道的从中看见了道,军事家从中看见了兵法,医学家从中看见了医道,等等。他们看见的都对,又都不完全对,太极拳还是太极拳,太极拳就是太极拳。
至于在学太极拳之前已经是外家拳一流高手的人,就可以直接进入并很快超越第三种境界了。李亦畬宗师的亲传弟子葛福来(葛显斋),学太极拳之前就已经是威震江湖的人物,家世业镖,幼习家传八方捶,武林人称“拳打南北二京,脚踢运河两岸”,访李亦畬这件事本身就是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李亦畬、李启轩的后代1935年出版的太极拳谱中有一篇《太极拳前辈李亦畬先生轶事》作了如下记载:“有葛福来者,清河人,业镖师,经八方捶……要求比试”,《永年太极拳大事记》亦记曰:“同治庚午年(1870) 葛福来要求试艺,李亦畬命郝和与试”云云,还有《太极传奇·葛福来巧遇名师》,对此事作了极为详尽而生动的记述。葛师先后两赴广府,从学李亦畬八年馀,返里后,经研王武李论,学而化之,与家传八方捶等技融会贯通,常与各拳派高手较技,形成极慢极快,极柔极刚,极小极大之独特风格。
葛师有《内外无别论》一篇,对于学太极拳而衣大成者,尽快走过“到此地位”必经之三种境界,极有帮助,谨录于此:“世称内外之别,实惟高下之分。至求不二,皆所以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者也。拳法天地万物之道,故名太极。太极一也,一众妙而为妙,非以立派也。慢也,柔也,皆所以懂劲也。不懂劲快慢皆误,刚柔皆误;懂劲后至慢至快,至柔至刚。刚以决柔,柔以克刚;静以制动,虽动犹静。力小,人不能制;力大,人不能借。制己而后制人,制人亦在制己。由外及内,由内及外,练有成无。形人而己无形,知人而人不我知也。动静无别,先后无别,物我无别。有别无别,亦无别也。无别故能无敌”。“到此地位”必经之三种境界,这个参考系不仅适用于太极拳,也适用于一切武术,任何武术从初学而至集大成者莫不如此。(连载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