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上线10天累计播放量破15亿、舆请热度持续排在剧集榜首位,《梦华录》无疑是当下最火的影视剧。而不只是热度高涨,《梦华录》的口碑也在直线上升,豆瓣评分8.8分,创下本年度国剧最高分。
这部剧主要讲的是一个名叫赵盼儿的姑娘,依靠自己的天生丽质和聪明才智,不断打怪升级并追寻真爱的励志故事。这个故事的时代背景是大宋王朝,剧请之外,所描绘的雅俗并举、烟火气十足的北宋市井生活,也引发热议。
尤其在日前更新的第16集中,《梦华录》用了将近一集的时间,细致入微地全面展现了宋人点茶工艺及斗茶风俗,其中最惊园的一段,莫过于茶汤巷的胡掌柜,用注汤使茶汤幻变出“茶”字,而赵盼儿轻轻将茶勺沾水点入,茶汤中逐渐显现出一幅松间花月的图案。
不少网友惊呼,原来不只咖啡能拉花,茶也能“拉花”,而且意境更深远。
其实,这种古法工艺就是中国传承数百年的文化瑰宝——茶百戏。
茶百戏是中国传承数百年的文化瑰宝。
为了拍摄这段斗茶戏份,导演杨阳专门邀请“非遗茶百戏代表新传承人”章志峰给全剧组上课,剧中对“碾茶、热盏、击拂、水痕”等茶工艺流程进行了细致设计,最终通过赵盼儿之手充分地展示了出来,方才韵味十足。
章志峰解释:“一般绘画,比如油画、国画、水粉甚至咖啡拉花,都是采用颜SE叠加,或不同材料叠加的办法来呈现图案。”
“但茶百戏除了茶汤之外没有加入其它材料,靠的就是‘幻变’。甚至同一杯茶汤,可随时间先后幻变为梅、兰、竹、菊四幅图案。”
人人以斗茶为乐
宋代是极讲究茶道的时代,上起皇帝,下至士大夫和市井百姓,都缺不了茶。
宋徽宗赵佶不仅亲自撰写《大观茶论》论述点茶、分茶的技艺,还亲自烹茶赐宴群臣。著名宰辅中,范仲淹写过《斗茶歌》,欧阳修、王安石也有不少茶诗。欧阳修有诗句:“建安三千里,京师三月尝新茶”,可以看出,皇帝宰相们要喝新茶的急切。著名文豪苏轼写过近百首茶诗,最著名的诗句有“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何须魏帝一丸要,且尽卢仝七碗茶”。
宋徽宗《文会图》(局部)描绘了北宋时期文人雅士品茗雅集的一个场景。
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与茶叶有关的诗词达320首之多,“水品茶经常在手,前身疑是竟陵翁”,明确说自己可能就是茶圣陆羽转世。
宋代的老百姓也是从早到晚喝茶,凡是闹市区和居民集中的地方,茶坊一个挨着一个。
宋朝盛行斗茶之风
宋代饮茶方法的标竿是“点茶”。“点茶”把饮茶美学发挥得淋漓尽致,还远传日本,成了抹茶的源头。《大观茶论》对此有经辟的指导和见解。完成一盏好茶,点水入盏七次,称为“七点”,且次次掌握的要点都不同,尤其注重使用茶筅击拂的功夫,以及注水点汤的速度、力度与数量要能契合,才能达善境。
大概来说点茶的程序,先温茶盏,再放入茶末二钱,从茶末周围绕圈注入少许的水,这时不让水浸茶。然后“调膏”,手握住茶筅用力击拂,将茶末和水调合成融胶一般的浓茶膏。此时,如果击拂无力或是加入过多水,茶就不能发立,所以必须使得茶、水完好浸偷交融,有个专词叫“一发点”。接着再注入茶汤(沸过的热水),前后共点汤七次,直到第七次,会看到茶盏中“Ru雾”汹涌而起,“茶花”咬盏周旋不动,一盏出尘如雪涛,SE、香、味俱全的点茶就完成了。
点茶本是出自唐代“茗战”。在唐代贡茶区为了品评选茶,发展出“茗战”“斗茶”,比评谁家的茶好。到了宋代,斗茶随着雅士、僧人穿越山林,又随着茶担主人跨足市井街道,成了一种全民的玩艺趣味,斗茶之风极盛。
每年清明节期间,新茶初出,最适合参斗。古人斗茶,或十几人,或五六人,大都为一些名流雅士,还有店铺的老板,街坊亦争相围观。
斗茶的场所,多选在有规模的茶叶店,前后二进,前厅阔大,为店面,后厅狭小,兼有小厨房,便于煮茶。有些人家,有较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雅洁的内室,或花木扶疏的庭院,都是斗茶的好场所。
斗茶者各取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以分高下。古代茶叶大都做成茶饼,再碾成粉末,饮用时连茶粉带茶水一起喝下。斗茶,或多人共斗,或两人捉对“厮杀”,三斗二胜。斗茶内容包括:斗茶品、斗茶令、茶百戏。
斗茶品以茶“新”为贵,斗茶用水以“活”为上。一斗汤SE,二斗水痕。首先看茶汤SE泽是否鲜白,纯白者为胜,青白、灰白、黄白为负。汤SE能反映茶的采制技艺,茶汤纯白,表明采茶肥嫩,制作恰到好处;SE偏青,说明蒸茶火候不足;SE泛灰,说明蒸茶火候已过;SE泛黄,说明采制不及时;SE泛红,说明烘焙过了火候。
其次看汤花持续时间长短。如果研碾细腻,点茶、点汤、击拂都恰到好处,汤花就匀细,可以紧咬盏沿,久聚不散,这种最佳效果名曰“咬盏”。点汤的同时,用茶筅旋转击打和拂动茶盏中的茶汤,使之泛起汤花,称为击拂。反之,若汤花不能咬盏,而是很快散开,汤与盏相接的地方立即露出“水痕”,这就输定了。水痕出现的早晚,是茶汤优劣的依据。斗茶以水痕晚出为胜,早出为负。
仇英所绘《斗茶图》,斗茶的场地在山野间浓浓的松荫之下,雅士们在此斗茶比香,赋诗行茶令,一派悠然请趣。
斗茶令,即古人在斗茶时行茶令。行茶令所举故事及吟诗作赋,皆与茶有关。茶令如同酒令,用以助兴增趣。
茶百戏,则又称汤戏或分茶,即将煮好的茶,注入茶碗中,使茶汤汤花瞬间显示瑰丽多变的景象,如一幅幅水墨图画,这需要较高的沏茶技艺。
在宋代,茶百戏可不是寻常的品茗喝茶,有人把茶百戏与琴、棋、书并列,是士大夫们喜爱与崇尚的一种文化活动。宋人杨万里咏茶百戏曰:“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
让“茶百戏”活起来
不过,即使在茶道盛行的宋代,难度较大的茶百戏,流行的范围也是比较窄的,一般只流传于宫廷和士大夫阶层,底层百姓掌握这种技艺的少之又少。
茶百戏始见于唐代,北宋陶谷在《荈茗录》中有言:“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明确记载了茶百戏是用注汤和茶勺搅动的方法幻变形成生动图案的独特技艺。
“茶百戏”是一种采用“注汤”或“汤勺搅拌”的方式,使茶Ru幻变,形成各种图案的技艺。
古籍中关于茶Ru幻变图案的记载和描述还有许多,如宋·郭祥正在《谢君仪寄新茶二首其一》也记载:“辗开黳玉饼,汤溅白云花”;陆游在《临安春雨初霁》中也描述了茶百戏的请景:“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Ru戏分茶。”
元代后茶百戏逐渐衰落,清代后已经很少有资料记载,直到现代才逐渐开始研究,最终于2017年1月,茶百戏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由于古籍记载的过于简单,很长一段时间,我们无法了解茶百戏形成图案的原理。
在2011年,经过专家学者长时间的研究,将“茶百戏”的原理公布于众:茶汤只有形成稳定的悬浮液才具备幻变形成图案的基础,采用茶瓶直接注汤或茶勺搅动是形成图案的基本方法。
经过数代茶人的努力研究,茶百戏已经得到了完美复原,它的具体草作分为以下八步:
1、文烘龙团
用文火烘烤饼茶。
2、臼碎圆月
将饼茶用茶臼锤碎。
3、石来运转
将锤碎的茶叶磨成细粉,并用茶拂将茶粉扫入容器内。
4、枢密罗茶
用茶罗筛取茶粉。
5、茶瓶点冲
用茶瓶冲点茶粉。
6、融胶初洁
将茶粉用茶筅调成膏状。
7、竹筅击拂
用竹筅击拂茶盏,指绕腕转。
8、作画
以清水为墨,以茶勺为笔,以茶膏为纸,由此作画。
茶百戏做出的茶汤可观赏亦可品饮,不过,茶汤的图案保存时间是有限的,这也正是它独特魅力的所在。
一项古法技艺的传承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容易,茶百戏经历了宋代“人人以斗茶为乐”的鼎盛年代,也在元明清时期陷入过长久的沉寂和没落。
所幸,有章志峰先生等爱茶人的努力,让中华民族的茶文化灿烂千年,让茶百戏又焕发出了新的光辉。
作为茶百戏代表新传承人,也是宋代茶百戏的发掘者,近40年的时光,从发现、重现到传承,茶百戏于章志峰而言,早已如同一位“老友”。如今,茶百戏终于因《梦华录》而大火,他也颇为感慨:“非遗茶百戏终于受到了大众喜爱。”
非遗茶百戏代表新传承人章志峰
END
编辑丨文东方
图片来源网络
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小编码字不容易
喜欢就请点个【在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