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开始,便利蜂的自主咖啡品牌“不眠海”陆续上线了,一开始也是大张旗鼓,在APP客户端和小程序里送出了很多打折券,新人券。
一年过去了,前几天我去便利蜂的时候,就发现不眠海里的咖啡饮品已经打包封箱了,大屏幕也关了。也就是说,一年多的“不眠海”品牌要下线了。这是为什么呢?
我总结了几点原因啊。
1、 便利蜂最早是做无人售货机起家的,它的快速发展取决于“成本”,这个成本里包括了“人工成本”和“租金成本”。后来逐步发展成了连锁超市,也就是说成本优势已经荡然无存,另外相对于其他老牌连锁超市,房租和人工成本可能会更高一点。这时候应该稳扎稳打,不急于去突破创新,把零售的坪效做起来以后,再去尝试创新。但是这边刚刚批股还没坐稳,大规模扩张带来的良莠不齐还没有消化掉,这边有在螺蛳壳里做道场,就有点急了。咖啡饮品的成立必然会加大单店成本,一个普通的零售店员是不会捣鼓咖啡饮品的,你们去看看星巴克和喜茶的店员上岗前要培训多久。这个就是成本,而外部咖啡饮品的竞争也导致了雇员成本和收益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2、 便利店最大的特点是小而全,快速消费,为什么罗森,7-11的咖啡能做起来?那是因为都是无人自助的,和便利蜂货柜一样,自助式冲泡,拿了就走。我在日本和香港的7-11也喝过咖啡,全是自助的,价格远比星巴克便宜。不眠海咖啡占用了一部分营业空间,又不能提供很多休闲座椅,咖啡制作水平参差不齐,甚至挤压了零售的空间,造成早高峰时收银不畅,这个就是直接的败因了。不错,咖啡饮品是很时尚也很赚钱,但是你不能去干扰你的主业吧。一个快节奏惯了的零售店员要很有耐心地去做经致的咖啡饮品,还真不合适。
3、 便利店可以去做其他可以做的便利生意,但一定不是咖啡饮品。便利店之所以可以生存在大街小巷,没有被价廉物美的大型商超所替代,就在于它的便利新。比如说,我买一瓶可乐,我宁愿花3块钱去便利店买,也不会去欧尚超市绕一大圈2.8元买下来省2MAO钱。为什么?因为时间也是成本,交通也是成本。我们宁可贵一点,也会在公司住家门口买一些零碎的东西。所以说,便利店不能忘记自己的初心,不能把自己的主营赛道跑偏了。很多便利店不但做零售,还有复印机,照片打印,日本的7-11里还有ATM取款机,还有邮局邮箱,还卖杂志报刊。
总之,商业有它自己的特新,各种业态有自己的赛道,不能因为眼红就去抢其他业态的生意,这样会得不偿失。不但做不好做不专业,反而会让投资人血本无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