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你是阅酒无数的“老油条”,还是初入威圈的“萌新”,手中这瓶新得好酒的真假,绝对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也难怪,看多了消费者买到假酒的新闻,收酒的时候难免多留个心眼。我翻了一下网上各式威士忌真假鉴定方法,从酒液到包装,可以说是“望闻问切”面面俱到,连MAO孔大小的细节也不放过。其中,最让大家担心的“瑕疵”,莫过于酒液中出现的杂质。
有的朋友为了口感将威士忌放入冰箱里冷藏,却发现整瓶酒都变得灰蒙蒙,飘着一层絮状物,不知道是不是因为不当储存让酒“放坏了”;还有的朋友买回来一瓶心心念念好久的IB,却发现瓶底还飘着一层不溶于酒的颗粒物,瞬间开始质疑这瓶酒的真伪。
Δ Blackadder Raw Cask
众所周知,像威士忌这样的烈酒,由于比较高的酒经度数,基本不会成为微生物孳生的温床,所以这些酒液中的杂质肯定不大可能是酒液受微生物污染变质引起,所以传统意义上的“坏了”是不会发生在大部分烈酒身上的。
至于真伪,如果是正规渠道购入的威士忌,就请不要怀疑它的血统。
大家可别忘了,威士忌本质上还是一种农副产品,即使现在多数已经工业化规范生产,可能有一些非常微小的瑕疵仍然难以避免,不管是何价位、品牌的正品威士忌,出现杂质都是有可能的,不能以其来判定品质好坏。
不过,为了打消朋友们的顾虑,我今天还是决定跟大家聊聊威士忌里杂质的二三事,让大家对自己威士忌里的这些形迹可疑的“不速之客”,多少有点儿数。
- 絮状物 -
上边提到了有的朋友为了方便会将威士忌整瓶放在冰箱冷藏,亦或者是天气较冷的时候室温比较低,结果发现未开封的酒瓶里出现了一层像白SE霉菌一般的漂浮絮状物,让整个酒液看起来雾蒙蒙的,遂不敢继续享用这瓶看似“变质”了的好酒。
其实这是因为,现在部分酒厂出于保护威士忌风味的目的,装瓶前都不再使用冷凝过滤工艺(Chill-Filteration)处理酒液的缘故。
观察仔细的朋友们会发现市面上大部分的威士忌都是经过降度处理的,而非原桶强度(Cask Strength)。所谓降度,其实就是往酒里兑水,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但是这一步不仅仅是加水那么简单,因为原酒里的大量风味物质(脂肪酸类、酯类等)易溶于酒经,却较难溶于水。当威士忌的度数降到46度以下,一旦酒的温度稍有降低,这些物质的溶解度也就随之变低,非常容易析出成为絮状沉淀物。
显然被这白白的一层吓到的消费者远远不止上面那位提问的朋友,所以很多酒厂很早就开始使用冷凝过滤的方法,即降低酒的温度,让沉淀物析出再过滤之,就能让酒液时刻保持清澈。
然而很多业内人士认为,这么做除了美观之外并无实质新的作用,甚至会把威士忌的灵魂——丰富的风味物质折损大半,所以越来越多的酒厂及品牌开始拒绝使用这种工艺,以最大限度保留威士忌的原始味道。
冷凝过滤究竟会不会影响威士忌的味道,这个仍然是一场未决胜负的论战;但是下回享用非冷凝过滤威士忌时,就不用再为酒里出现的白SE絮状物困扰了;如果实在觉得有碍观瞻,可以让酒液的温度回升一些,这些絮状物即可消失。
- 白SE结晶 -
这种白SE颗粒状结晶最常见于上了年份的老酒,而且一出现就是密密麻麻一层;但是这种特殊的结晶颗粒恰恰是这瓶酒最有说服力的“年份标识”:
威士忌中会含有微量的草酸离子,可能来自于前期糖化过程,但更受到橡木桶的影响。其中,雪莉桶陈年过的威士忌草酸含量会显著高一些,并且年份越高,草酸的含量就会越高。
Δ 草酸钙晶体
Δ 雪莉桶
这时,如果这些高年份的原酒降度处理时兑入了硬水(矿物质含量比较高的水),在温度和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就会让酒液容易形成草酸钙晶体颗粒,也就是我们在老酒里看见的那一层白SE的沉淀。
换句话说,有的时候判断高年份雪莉桶老酒的真伪,也可以靠这层沉淀,因为它正是酒液在雪莉酒桶里长期陈年的最好证明。
当然,草酸听上去可不是什么好东西,很多朋友担心它会影响身体,其实大可不必。
通常威士忌中的草酸钙浓度为1-10毫克/升,茶中的草酸钙浓度为330毫克/升,而巧克力中的草酸钙浓度则高达1400毫克/升;况且每次饮用高年份老酒的量肯定有限,因此不用太顾虑摄入过多草酸危害健康。
- 气泡 -
坊间长期流传着“以气泡辨真伪”的鉴定威士忌方法,其中又分为多个版本:
有的人说气泡不易散的是真酒;有的人又说有气泡的都是假酒。
到底哪种说法才是真,别说你们,把我老啃都搞晕了!
我仔细想想,这个“气泡鉴别法”,应该来源于一个威圈偏方“摇晃识真伪”(Fake Shake),就是将威士忌用力摇一摇,看看气泡散开的速度。
这个方法称,通常40度左右的威士忌,气泡很快就会消失;而50度以上的威士忌,气泡能够在其中持续20-30秒。如果气泡散开速度与酒标上的度数对不上的话,那这瓶酒很可能是有问题的,经久不散的气泡甚至可能暗示这瓶酒是赝品。
事实上,这个摇晃法不太科学,甚至还会加速开瓶过的威士忌的氧化/跑酒速率,得不偿失,不推荐使用。
至于威士忌里散不去的小气泡到底会不会意味着这瓶酒有猫腻,我的答案是不一定。
一般来讲,度数比较高的威士忌酒体会比度数低的威士忌厚重一点,粘度比较高,所以气泡就散得比较慢;可问题是不同酒厂生产出来的威士忌酒体本来就有差别,比如格兰杰的酒体大多比麦卡轮轻盈,所以单靠气泡是判断不好酒经度数高低的。
至于威士忌中不散的气泡,大家可以稍微留意一下。有一定可能是这瓶酒确实是勾兑假酒,不明杂质太多,粘度比较大才会如此;但也有可能只是因为酒体本身就重,具体需要交由专业人士鉴定才能下结论。
- 木屑 -
威士忌里出现木屑也不是新鲜事,但是需要分请况讨论。
第一种请况是橡木桶的碎屑剥TUO之后,留存在了威士忌酒液中。
木头的质地很疏松,掉碎屑是很常见的事,尤其是烘烤、烧炙过的酒桶内壁高度碳化,表层也就更容易剥TUO进入酒液。
至于你们为什么在很多大品牌威士忌里见不着木头渣,那是因为他们过滤得非常经细,不会将这种大的固形物颗粒装进售卖给消费者的酒瓶里。
但也有反其道而行之、追求原酒自然状态的独立装瓶商只将酒液进行粗过滤,甚至还有完全不过滤的,比如黑蛇(Blackadder)的Raw Cask系列,就是拿筛子把酒里肉眼可见的大块木渣捞一捞就装瓶的大胆作品。
像这样的木桶残留碎屑,我认为只要喝起来没到扎嘴的地步,那就无伤大雅;但是如果这些碎屑来自于软木塞,那可就要警惕了!
我早年间就专门写过吐槽威士忌软木塞的文章,结果几年过去了软木塞还是主流,那就只能劝大家多多注意,将软木塞对威士忌的影响降到最小:
一言以蔽之,就是长期收藏着的威士忌,一定要定期让酒液润湿一下酒塞(短时间即可),避免它开裂掉渣进入酒液。
不过仅仅一点儿软木碎进到威士忌里,及时发现的话,稍微过滤一下问题还是不大;然而少数请况下,这个塞子可能会被TCA(存在软木中的一种天然化合物)污染,接触到酒液后,那这一整瓶酒就会呈现出潮湿发霉的味道,回天乏术。
总的来说,以上提到的各类杂质并不是洪水猛兽,如果不影响威士忌风味,只影响观感的话,希望大家都以宽容的心态对待之,毕竟“无瑕不成玉”;但是如果酒液里出现了解释不了的沉淀物,或者颜SE、气味和酒体发生了显著改变时,也要保持高度警惕,停止饮用并及时送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