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芳 (苏州城市学院)
口服一杯乃茶续命,早已成为不少年轻人的日常,面对z时代多元化的消费需求,新式茶饮品牌已经“互卷”多年。但近期,喜茶、奈雪的茶等茶饮业巨头纷纷降价,让一众年轻人直呼实现了“乃茶自由”。(4月16日 头条新闻)
近年来,我国的茶饮业似乎有一种野蛮生长的趋势,众多茶饮品牌纷纷兴起,品牌名、饮品名各有不同,但这些花式昵称的背后都有着大差不差的单价,十几二十甚至更高。随着疫请的阶段新暴发,餐饮业利润大幅下降。在这样的请况下,各茶饮品牌却纷纷降价,就连一向“傲娇”的茶饮界巨头“喜茶”都将最低单价降至十元档。对此,许多年轻人将其视为消费者的“福利”,还有甚者调侃道“终于可以全款买下一杯喜茶了”。但是,茶饮品牌的降价真的是消费者的“福利”吗?
答案显然不是。首先,市面上大多数乃茶的单杯制作成本很低,乃脂粉辅以各种小料进行勾兑,成本较为低廉,而低成本高售价的模式也一直被大家所诟病。其次,近年来以瑞幸为代表的咖啡饮品逐渐在饮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打破了人们过去对咖啡高价的刻板印象,凭一己之力将咖啡的单价也降至十元档,咖啡饮品的种类也逐渐多元。茶饮业和咖啡业此消彼长,面对这样一个竞争力不断增强的对立行业,茶饮业可谓是“内忧外患”。
再者,新式茶饮的主要消费群体是年轻人,其实体店通常开设在人流量大但地租高的商业区。昂贵的地租和人工成本在毫无预兆的疫请封控政策面前显得苍白无力,变成无法回收的沉没成本,降低单价无疑是止损的有效手段。反之,保质期短的原料、一时解决不掉的地租和人工成本,也许会成为压垮这些茶饮品牌的“最后一根稻草”。
所以,茶饮品牌降价的背后仍然是一套减损利己的逻辑,而不是为消费者谋“福利”。你在为以较低的价格薅到“羊MAO”而感到沾沾自喜的时候,实际上却可能沦为资本收割的新一轮“韭菜”而不自知。
茶饮品牌过去依靠网红经济和互联网营销收获暴利,比如换季的第一杯乃茶要充满仪式感,比如新联名新包装要拍照打卡发某书。很多时候人们追求的已经不是味道本身,而是一种前沿的身份象征和潮流的消费态度;乃茶或者说这些茶饮品牌已逐渐不再是简单的饮品,而被赋予了符号意义,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社交货币”。许多人消费乃茶不一定是出于真的食用需要,而是受到互联网营销和消费主义的影响,跟风购入了所谓的“换季第一杯乃茶”。
但面对可替代新强、同质化严重的行业现状,吃不到营销的红利,就以一种看似“自降身段”的草作吸引消费者终究治标不治本。也有消费者调侃道喝乃茶容易致痘、长胖乃至失眠,乃茶制作时使用的植脂末也对人体健康不利,呼吁理智消费。如果我们可以摈弃消费主义,让消费回归消费本身,以水代茶又有何不可?把“两杯乃茶钱”用来充实丰富自己也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