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食品报
筷子,在中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时至今日,国人的筷子不仅仅是简单的餐具,更是文化的传承。
这看似平常的筷子,从挑选、使用到清洗,都藏着很多学问,使用不当还可能会危害健康。今天我们抛开文化,单说一下如何正确、健康地使用筷子。
疾病是怎么被夹进嘴里的
一双小小的筷子和健康息息相关。许多人不知道,筷子也可能成为疾病传染源。使用了2个月、6个月、两年的筷子,分别是什么样?
南昌大学针对某高校食堂提供的公共循环筷子和一次新筷子做的调查发现,两种筷子均被检测出含有大肠杆菌和霉菌。
辽宁省人民医院调查发现:家庭使用2年的木筷子含菌落数为16.3个,超过了临床规定的用品表面细菌群落数合格值;使用近2个月的金属筷子,所含菌落数仅为每平方厘米0.7个。
上海市消保委征集了200双普通家庭使用过的5类不同材质的旧筷子和660双新筷子。测试模拟了不同环境,观测筷子霉菌数量变化。
结果发现:湿筷子比干筷子的霉菌数量多了25%;使用超过6个月的筷子比使用少于3个月的筷子霉菌数量多了30%。
竹筷、木筷的结构疏松,表面细纹、凹槽遍布,更容易藏匿细菌,霉菌数量是其他材质的7倍以上。
多数经碗筷传播的致病菌会引发急新肠胃反应,如大肠杆菌、金黄SE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而幽门螺杆菌的危害体现在远期。共用筷子、相互夹菜,或是筷子清洗不彻底,都会让感染风险增加。
选、用、洗、存
每一步都是知识点
想要守住入口关的健康安全,使用筷子时,需要从4个方面进行把控。
挑选
竹、木筷材质
天然,不易变形,从安全、卫生、价格方面综合考虑是最佳选择。挑选时要选表面涂有一层合格生漆的。
不锈钢材质
较为光滑,不易藏污纳垢,使用时应避免和醋、盐长期接触,别用清洁球或强酸强碱进行清洗,夹热菜时要小心烫伤嘴唇。
密胺材质
看上去与塑料类似,如果清洗干净,滋生细菌几率较小,购买时一定要认准 QS 标志。
不论什么材质,不要购买带花纹、五颜六SE或表面凹凸不平的,最好选择原SE(不上SE、不彩绘)且一体成型(光滑无刻痕、无雕花)的筷子。
使用
不咬筷子
筷子被咬坏,表面的凹槽会残留食物碎屑,给细菌繁殖提供了机会。吃饭的筷子不要煎炸食物,竹木筷子煎炸后会碳化变黑,硬度变差,容易发霉、掉渣、藏污纳垢。有些漆筷中含有铅、铬等重金属,经煎炸可能导致重金属析出。
专人专筷
建议家庭中,每人都有自己专属的筷子,不共用,减少幽门螺杆菌等细菌的感染风险。在外就餐时也要使用公筷,避免交叉感染。
清洗
一根根搓洗
养成饭后立即清洗筷子的习惯,在柔软的洗碗布上滴些洗洁经,一根根搓洗,既减少了摩擦,也能洗得更干净。蘸了洗洁经的筷子,应用流动的清水逐根冲洗,千万不要整把在水里搓。
洗后要消毒
洗干净的筷子放入消毒碗柜中消毒、烘干,或者将筷子在开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并沥干水。
新筷子洗后再用
新买的筷子先用流动的清水反复冲洗,再用沸水煮10分钟左右。
存放
清洗后,将筷子头向上,放在筷子笼中,自然风干即可。若不能保证洗碗布的清洁,不建议用其将筷子擦干;筷子笼也应经常用热水清洗并晾干,尽可能降低细菌生存繁殖的风险。
竹木筷在使用3—6个月后,颜SE会变深,应及时更换。即使有的不到半年,只要发现变SE,也建议更换。
小贴士
外出就餐或点外卖时,最好自备筷子,少用一次新餐具。不得不用时要多留意,避免使用发白或遇热变黄、闻起来有刺鼻酸味、表面有斑点的一次新筷子。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