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过去抬头看天,如今低头看屏。依托智能物联网系统,我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进行一系列田间管理。”近日,坐在电子屏幕前的南通市海门区正余镇新岸村新型合作农场助理农艺师徐斌豪心中有“数”:大屏上实时显示田间土壤、空气温度与湿度等信息,系统框内自动推送植保提醒……
数字技术在农村的广泛应用,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新农人种地更轻松。如今,海门像新岸村这样的智能农场已有两百多家。
设备加持 助推农业降本增效
雨水时节,虽然外面的天气略带寒意,但悦来镇普农家庭农场育秧大棚内却暖意洋洋。农场主万继明手拿遥控器控制着洒水设备在棚内来回穿梭,只见19个喷头出水速度一致、水雾大小均匀,不到一刻钟就能完成50平方米苗床的增湿任务。
“目前我们农场有6台这样的自动洒水设备,去年,我们还投资400万元建成了自动化播种室、恒温催芽室,进一步做到工厂化、标准化、智能化,流水线作业。”万继明笑着说,这一季农场生产150万株茄苗,效率提高了3倍,人工节省了三分之一。
植保无人机升空进行农要喷洒作业,一千多亩麦田的病虫害防控工作变得轻松许多;大豆、玉米复合播种机实现种肥同播,根据土壤松软度实时调整播种深度,确保玉米不减产,还能多收一季豆……在海门广袤田地间,各类现代化农机装备纵横驰骋,成为农家好帮手,为农业生产增收保驾护航。目前,海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3.8%。
数字赋能 加速农业现代化
眼下正值小麦分蘖、拔节期,海门港新区水芦家庭农场的农场主葛洁正忙着用多光谱无人机给麦田施肥。
“我的这个无人机与普通无人机可不一样,可实现变量施肥,满满的都是‘科技感’。”葛洁介绍,他的无人机可自动拍照采集小麦冠层含氮量、绿叶素等特征光谱数据,随后传送到大田物联网进行大数据云端计算,分析小麦长势与养分需求,指定施肥处方图,再导入植保无人机进行按方变量施肥。
在水芦家庭农场90亩水稻田里,还安装了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和土壤三合一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实现农业生产环境的智能感知、预警、决策、分析。“通过出水口阀门无线控制系统、视频监控视频等,实现自动浇水、智能灌溉、节水灌溉。”葛洁感慨,“黑科技”的不断“加持”,使得农耕生产更具“智慧”,农民种地更轻松了。
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和智慧云平台等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海门将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管理等各领域融合,农业信息化覆盖率已达到67%。
科技引领 机发农业新活力
走进常乐镇的乐番天果蔬生产基地,一排排整齐的水培管道上,生长着一棵棵碧绿脆嫩的小青菜,另一边的空心菜也“蹿”高了个儿,一眼望去绿意盎然。
“这种立体水培种植模式,利用智能化循环系统,能源源不断地为蔬菜供应养分,而且整个生长过程不用化肥和农要,既生态环保,又节约成本。”基地负责人陆小强介绍,相比传统的种植模式,水培种植模式省略了翻地、整地、施底肥等环节,可实现全天候不间断播种移栽和收获,每年可种植多茬,产量明显优于土培种植。
一旁的智能温室番茄棚内,红SE的果实鲜嫩衣滴,点缀在绿叶之中,长势喜人。“这个温室里的番茄只要通过计算机程序设定,便能自动控制室内温度、湿度、灌溉、通风、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产量可成倍提高,质量更是显著提升。”陆小强说,目前农场依托智能温室、基质栽培设施、水肥一体化系统等,所种植的绿SE生态蔬菜直供上海和香港。
近年来,海门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引进新技术、新人才,推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连续三年获省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第一等次荣誉,南通唯一。(袁晓婕 黄天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