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柳州日报
干切粉 “老味道”有了“新吃法”
——东泉镇米粉产业不断创新发展的故事
说起柳城县东泉镇的美食,人们首先想到的便是每天都要吃的一碗干切粉——细细的粉绵软却不烂,浸泡在油脂丰富的肉汤里,增加了一份油润,入口香滑,双唇轻轻一抿就断,满口的香辣滋味,让人忍不住呼噜噜一口接一口,脂肪和淀粉给人带来双重满足感。
东泉干切粉展现的不仅是东泉人对美食的讲究与热爱,更是东泉人不断创新的最好体现。
为什么东泉会诞生干切粉?
东泉干切粉是历史和地理环境的产物。
据《东泉镇志》记载,东泉圩自古以来就是全县有名的工商集镇。500年前,东泉圩市已形成。清朝时期,东泉圩发展成为工商业兴盛的集镇。清朝光绪年间,东泉是全县最大的手工作坊集聚地,商贾云集。
为了改变生软切粉不宜长久保存、容易发霉变质的特点,方便往来客商路途携带充饥,当地人充分运用东泉热量丰富、光照充足的气候特点,创造新地制作成干切粉。
东泉干切粉制作技艺现在主要是家族传承,通过言传身教,不断实践,代代相传。东泉镇境内有数十家制作干切粉的家庭作坊,主要分布在大樟村、碑塘村、中段村、对河村,其中坐落于东泉镇大樟村练家屯的雷氏米粉工坊已传承四代,有百年历史。2022年,柳城东泉干切粉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东泉镇大樟村练家屯村民雷献强以制作干切粉为业,2015年他回乡创业,和同村的练宽荣学习干切粉的制作方法,至今已有8年制粉经验。
他说东泉干切粉是智慧与劳动的结晶,通过工序繁琐的处理,让米粉不仅口感好、易入味,还使保质期最长达两年。
东泉干切粉选用优质大米,浸泡两到三天,然后研磨成浆,米浆再经过特制的蒸笼高温蒸煮,制成一张张雪白的粉皮,把粉皮放到太阳下晾晒,直至晒干晒偷,再叠压进行手工切丝,然后又放到太阳下回晒,历时一两天才做好一批粉。
“制作干切粉很受天气限制,太阳不好,空气湿度太大,都不好制粉,因为影响粉的干燥。”雷献强介绍,一年365天,也就可以做180多天,一天产量五六百斤。
雷献强还说,每次制作干切粉,都是从凌晨两三点开始,一直工作十几个小时,费时费力,虽然市场供不应求,但现在手工做的人还是越来越少了。
科技带来新活力
市场催生新发展,机制干切粉应运而生。柳城县泉优食品公司就是这样一家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
走进柳城县泉优食品公司,干净宽敞的厂房里磨粉区、烘干线、老化区等功能分区设置齐全,一条全自动生产干切粉的生产线运行良好。借鉴螺蛳粉产业成功的经验,东泉干切粉也开启工业化生产的新路子,也为东泉这一传统美食注入新的活力。
这个位于柳城县东泉镇的生产厂占地3亩,投入200多万元,于2022年12月建成投产试运行,是柳城首条全自动生产干切粉的生产线。公司总经理覃悦介绍,试运行期间,工厂每天能生产1000多斤干切粉,供应柳城市场,销售请况良好。
厂里聘请有20年制粉经验的老师傅把关原料配比,保障干切粉的口感与品质。两台功能不同的磨粉机可以实现两次磨粉,让米粉更细腻。长30米的烘干线利用堆叠的运行皮带,可实现粉皮来回9次的运行烘干,70℃高温烘一批粉皮费时一个多小时。在完成切段、老化、叠片切丝等程序后,干切粉还要到烘干房烘干10个小时。
“整个生产流程都实现了自动化生产,工人只需要维护机器正常运行,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烘干设备的使用,也让干切粉的生产摆TUO‘靠天吃饭’的处境。”覃悦介绍,如今实现自动化生产,使干切粉的产量、品质、安全都得到保障。
“现在还是试运行,春节后就全力生产,一天预计有3000多斤的产量。下一步我们计划走电商路线,目前已经有合作的电商团队,还要研发干切粉的方便食品,让这个传统美食走得更远。”覃悦说。
本报通讯员 陈圆媛 张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