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 本报记者 卞小燕
1月26日,农历正月初五。建湖县颜单镇任杨村五组。
一大早,气温跌到零下,52岁的徐正青和往常一样来到自家的田垄上,蹲下身,用手指拨开土,麦子还在冬眠。
“明天进‘五九’,天寒小麦还没‘起身’。”去年11月下旬,连续音雨使得小麦的播种期延迟,和土地天天打交道的老徐深知,这批晚种的麦子要感知春天的到来,还得等上一周时间,“2月4日打春,地温就上来,万物萌发。”
“要下肥了,最迟这个月底。”田野空旷,寒气从裤管往里钻。徐正青告诉记者,这方圆2000多亩都是他的麦田,上个月又在县开发区流转1850亩,加上在宝应县的3000多亩,他有7000多亩地。
作为17岁开始种地的“老把式”,老徐说收成最好的是2015年,“水稻扣除标准水分,亩产达1520斤。”去年的收益也不错,仅小麦就纯进账400多万元。“奋斗的结果不仅是汗水换来的利润有多高,我对土地、对粮食的感请,更多是在开镰后的产量有多高,那时候比数钞票还开心。”
“新年好!徐总生意兴隆!明天公司那边有人吗?”一个陌生电话从苏州打来,对方想买些优质米送给外地朋友。老徐热心回应,“这样的订单电话每天都有,春节后更多。”
麦田尽头,是江苏正清米业有限公司,那是老徐和妻子打拼半辈子的家业,是他们辛勤耕耘的收获。
绿SE大米加工中心内,烘干线输送过来的大米不落地,两条流水线日加工粮食150吨。仓库里,排满保养过的各种农机。
家就在仓库的另一头。妻子杜广青正在厨房忙碌,一灶旺火,牛肉的香味交织在蒸腾的雾气中。从安徽老家赶来和他们一起过年的丈母娘给女儿打下手。团聚的时刻到了,徐正青的几个兄弟赶过来,还有种粮、养鱼、养蟹的朋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