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秦皇岛新闻网
“谢杖子村耕地只有188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166亩,我们始终把这些粮田,当作命根子、救命田”。1月16日,细说起村里的耕地,青龙满族自治县官场乡谢杖子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兼村级田长陈伟感慨万千,他说,全村人没有忘记从前粮食不够吃、饿肚子的历史,如今县、乡、村三级推行“田长制”,是深得民心的大好事,是村庄存续的根基。
谢杖子村级田长定期巡查,预防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发生。(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我是村级田长,其他3名村‘两委’班子成员是副田长,负责保护全村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每个田长都有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巡查检查责任区。”陈伟介绍,他们的主要职责是预防村民在耕地上栽植树木、违法建设,防止抛荒撂荒,平时每周巡查检查1次,在春秋两季栽树、建房关键时期,每天都要巡查检查,预防破坏耕地违法行为发生。
多年来,谢杖子村始终没有发生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上栽植树木、违法建设的问题,这是与市县乡各级高度重视保护耕地工作分不开的。谢杖子村耕地主要种植谷子、大豆、红薯等粮食作物,在板栗、梨树下发展林粮间作,种植成果除了村民自用外,剩余多数都在头道窝铺村的梨花节上销售,每亩地产值达到2000多元。
据介绍,“田长制”是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分层级设置“三层五级”(县、乡、村三层;县田长、乡镇田长、乡镇网格长、村田长、村网格员)农田网格,建立以村为单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以行政村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网格单元,县、乡镇、村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分别任辖区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田长。
为了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实现耕地永续利用,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推进“田长制”机制建立工作,我市制发了市级耕地保护“田长制”实施方案和指导意见,组织各县区既落实国家有关耕地保护的新要求,又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区域特SE的“田长制”,将耕地保护监督管理延伸到“最后一公里”,构建覆盖全部、责任到人、监管到位的耕地保护监管网络,切实调动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及农民群众耕地保护主动新、积极新,形成了全市“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无死角”的耕地保护齐抓共管新格局。
截至2022年底,我市各县区已全部完成了“田长制”机制建立工作,确立县级田长80名、乡镇田长354名、村级田长4046名,明确了各级田长责任,推进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网格化管理,让每一块耕地都有“管家”,为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确保耕地永续利用打下坚实的制度基础。
记者:张婉
通讯员:宋绍聪
统筹:田哲轶 江虹
审核:卢冀明 刘菡
编辑:李志财
责编:刘福庆
监审:王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