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整治不是简单“一堵了之”。在适养区,化州注重引导畜禽养殖场建好污染整治配套设施。
走进位于南盛街道山尾东车山村的化州市锦源养殖场,猪舍排水管道接通六级净化池,浑浊的污水经中科院研发的绿狐尾藻综合生态治污技术净化,最终变成可养鱼的清水。
“看,水面上绿油油的就是绿狐尾藻,投入成本低、治污效果好,收割的绿狐尾藻还可以用作饲料加工。”锦源养殖场负责人蔡健乐呵呵地介绍。如今,他养殖场的猪、鱼、机形成了循环经济,实现多头营收。
为护碧水长流,化州下放镇(街道)基层生态环境执法检查事项29项,打通生态环境行政执法“最后一公里”。每月,监测机构对各河长制考核断面共100余个监测点进行水质监测,推动巡河护河常态化。
曾经又脏又臭的江河水面,如今水清了、岸绿了。今昔对比,演绎着一幕幕生态保护的化州故事。
在过去几年间,化州持续打好碧水、蓝天、净土保卫战。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落实见效,22座污水处理厂全部建成运营,完成1643条自然村生活污水治理,城乡生活垃圾实现市场化运作,新增高质量水源林造林5805亩,推进农业源、工业源、移动源、焚烧源等污染整治,全年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
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化州,财政的巨大投入也可窥见政府守护绿水青山的决心。经统计,2019年化州市生态环境保护投入2.3亿多元,占GDP比重0.42%;到2021年,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增至16.2亿多元,占GDP比重2.6%,财政投入是2019年的7倍。
“在化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干群的普遍共识和行动自觉。”化州市委书记邓泽友表示,化州将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推进高效能治理。
点绿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