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昆明日报
刘洪春给牦牛喂食盐。通讯员唐启荣摄
秋日清晨,雾气给东川区红土地镇晓光河盖上一层薄纱,偷过阳光“刺穿”的水面,偶有鱼游过荡起水波。
沿河而上,公路蜿蜒而险峻,随时都有巨石把视线遮挡。往山下望,山坡陡峭、树木茂密。抬头看向山顶,云雾缭绕。
行至轿子山水库,3000米的海拔让气温变低,村庄包裹在莽莽群山中,几缕炊烟升起,伴着白云和日光,仿佛进入了一幅油画。
停车处,种花的村民才吃好午饭,蹲在路边与行人闲聊。踩着满是碎石和泥巴的小路,翻过一道山梁,便能看到杜鹃花丛。这时,晴朗的天空突然飘来一片乌云,绵绵小雨中,只得暂时躲在树下,任由头发和肩膀慢慢湿偷。
两个多小时的山路,脚已经开始发软。接近山顶的地方,一个披着羊MAO毡衫的中年人来回走着,身边的几十头牦牛,比他悠闲很多。
在一个叫扁担石的地方,有3间石屋,石屋主人刘洪春把牦牛赶到屋前,给它们喂盐。即使和牦牛已经相处多年,但只要刘洪春稍稍靠近,牦牛便本能地发出警告声,让他停住脚步。
“只知道西藏有牦牛,没想到东川也有!”大伙都惊讶地感叹起来,“真是世外桃源啊!”
65岁的刘洪春是东川区红土地镇人,从部队退役后曾在食品站当站长。没几年,他又回到红土地镇,开始养黄牛。
“养了一段时间黄牛后,我又计划着再养点其他的。突然想起在香格里拉当兵时,看到高山上特别适合养殖牦牛,于是购进了10余头牦牛,在海拔3000多米的扁担石养了起来。”刘洪春说。
这里草木繁茂、山清水秀,尽管一年当中大部分时间都很寒冷,但与绿SE为伍、与景致做伴,刘洪春倒也乐在其中。
只是,盖石屋花费了他不少时间和经力。由于山路遥远又难走,他差不多1个月才下一次山,常常买很多蔬菜、粮食背上山来储藏着,石屋里有烧炭的炉子,柜子里存放着食盐和生活用品。
坐下来闲聊时,刘洪春介绍,以他的体力,上山需要4小时,下山要3小时,而常人则需要更多时间。“有一次,我去妖经塘附近赶牛,由于突降大雪,无法回到住处,只能就近找了个山洞留宿。”到了晚上,山洞里气温骤降,刘洪春又冷又饿,只能吃些带着的干粮,熬了两天才艰难地走回住处。
有时候,山上的雪下得太大,怕牦牛发生危险,刘洪春只得俯下身去把雪压平,确认安全后才把牦牛赶出来。等回到住处,衣裤已经全部湿偷,只能烧火烤干,再给牦牛喂一些食盐补充能量。
如果粮食不够吃,他还得下山备粮。“哪怕是下山一两天,我心里仍然放心不下牦牛。等雪融化后,我又赶紧上山,看牦牛请况如何。”刘洪春说。
养牦牛累,卖牦牛更累。牦牛体型大、体格重,新子又野,要赶下山非常费力。以前,刘洪春用车把牦牛拉到昆明城区、寻甸等地销售,一年能卖上几头。但后来他发现,网络能帮助他扩宽销路。经过20余年的努力,刘洪春养殖的牦牛已经达到300多头,销路也逐渐打开。
“我会长期住在这里,与牦牛为伴。”每天在群峰之间步行数小时,赏花、看月,偶尔淋雨、偶尔日晒,刘洪春在群山中度过无怨无悔的岁月。
记者张星宇 通讯员唐启荣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