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州日报
汇川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陈露 兰光超
山雾蒙蒙,7月10日,汇川区山盆镇李梓村蚕农赵善勇的蚕室里迎来了常客。
“最近蚕长得怎么样?吃桑叶吃得多吗?你自己采桑叶能忙得过来吧?”提问的是遵义职业技术学院现代农业系教授罗尤海。每逢关键时期,他便驱车前来给赵善勇答疑解或,提供技术支持。
“去年4月,罗老师当了科技特派员之后就总来,有些我们没注意到的细节他都主动联系。今年,我养的蚕质量都不错。”赵善勇说。
“比如抗脓防僵消毒液,一次用一瓶盖就能兑一壶,要记得定时给蚕喷洒,能防治对蚕最致命的蚕脓病、软化病、细菌新败血病等。”罗尤海蹲下身,手把手地教赵善勇配制消毒液,又跟在他后面指导如何喷要,“要喷均匀一点,这里,这个角落没喷到。”
从大学学习相关专业开始,罗尤海从事蚕桑专业教学科研工作已有35年。从他的专业角度看,赵善勇家的蚕长势良好,很快就能进入结茧期。
“赵善勇现在是镇里比较有经验的蚕农了,桑园和蚕的管护都挺好,今年产量应该很可观。”罗尤海说。
赵善勇2019年开始从事蚕桑养殖,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养蚕效益逐年看涨。
“我现在有72亩桑树,能养6到8批蚕。”赵善勇算起收入,很起劲,“去年天气冷得早,我只养了5批,产了近2300公斤蚕茧。村里帮我联系企业收购,卖了10万多元,不愁销。”
山盆镇是蚕桑养殖的重要基地。经过专业培训指导培养当地养殖人才,再通过这些人才辐色周边蚕农,带动整体发展,形成以镇为基本单位的特SE养殖产业。这正是科技特派员工作的重要部分。
“在担任山盆镇蚕桑产业科技特派员的这一年里,我来赵善勇家比较多。他的产业已具规模,把他培养好,就算我不在现场指导,他也能带动指导别的蚕农养好蚕。”罗尤海说。
在科技支撑下,山盆镇的蚕桑产业蒸蒸日上。
据统计,山盆镇2020年共养殖七批蚕茧,全年全镇发放蚕种340张,蚕茧产量1.09万公斤,产值43.6万元;2021年共养殖6批蚕茧,全年全镇发放蚕种327.5张,蚕茧产量1.45万公斤,产值69.31万元。2021年与2020年相比,蚕茧产茧率提高33.03%,产值率提升58.97%。
“汇川区大力开展科技特派员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在科技特派员与养蚕大户间,搭起了一座科技的桥梁。”汇川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唐龙说,2022年,汇川区共有22名省市科技特派员为各项农业产业提供技术服务指导,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
窗外的雾渐渐散去,阳光照在赵善勇悉心照料的家蚕身上,偷出一丝金SE——这是蚕即将吐丝造茧的征兆。“今年是个丰收年啊。”罗尤海对赵善勇笃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