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黔西南内容摘要:盛夏七月,茶山翠绿。在贞丰县长田镇甘田村,村民朱志文正在自己的茶叶公司晾晒茶叶,嘴角,时不时露出满意一笑。“没有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我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也不可能当上老板。”
难以想象,今年仅31岁的朱志文是当地小有名气的种茶致富带头人,已经和茶叶“打交道”十年之久。
“2010年的时候我就开始做茶叶了,当时使用的还是手工制茶机。”2007年,初中毕业的朱志文就外出务工,2010年,回到家乡成立合作社发展茶产业。“长田镇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茶叶种植,具有悠久的茶叶种植历史,我从小就生活在茶山,帮着父母种茶、采茶和制茶,非常看好家乡的这片茶山。”
作为贵州早春扁形绿茶交易中心,长田镇有远近闻名的七三茶场、普子茶场、黑石茶场三大茶场,全镇现有茶园面积2.3万亩,种植品种主要有乌牛早、龙井43号、金华小叶等,覆盖茶农4000余户。全镇现有州级龙头企业1个、地方企业5个、茶叶加工作坊110家,各类炒茶机450余台,拥有县域公共茶叶品牌2个、企业品牌2个、乡村振兴产品供应企业2个。
回忆起小时候与茶的记忆,朱志文说很难:因为路不通,很多都是人挑马驮,种茶凭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老把式”,产量不高;制茶也是纯手工,一天最多也只能炒10公斤左右的干茶,重点是价格不高。
“这几年就不一样了,针对茶叶遇到的各种问题,镇里和贵州大学对我们茶农进行了各种培训,让我们学到了很多技术,大伙对种茶的信心越来越足,很多人家因为种茶过上了好日子。”朱志文坦言。
惠民政策越来越多,幸福生活越来越好。近年来,长田镇因地制宜加大力度发展茶叶产业,全力构建以茶叶产业为引领的特SE优势产业,借助贵州大学茶学院定点帮扶力量,多形式高质量开展茶叶种植、加工、评审等系列培训。
“有了技术,去年我就引进制作红茶的制茶机,现在公司有20多台机子,春茶夏秋茶都能做,固定用工人数也有6个,收购茶青时,最多的时候一天有50多人拿茶青来卖给我。”朱志文说,随着长田镇茶产业不断发展壮大,他自己引进了许多现代化设备,推进机械化生产技术,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推动茶叶产业高质量发展。
朱志文现在每年的收入在10万元左右。“之前因为种植技术不成熟,产销方面有缺陷,现在有政府的大力支持,还有贵州大学专家指导技术,以后我们的茶产业前景肯定会越来越好。”说起更美好的生活,朱志文心中充满了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