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笑着解释:“炸油面筋就像谱曲、写歌词一样,要看运气的。不过,歌难听就白写了,油面筋没炸偷,面筋泡的韧新依旧在,而且里面油汪汪的,拿剪刀剪开,配烧冬菇青菜,正好少放一勺菜油。”
王老师在无锡生活了70年,熟知这种美味的来龙去脉。无锡城中的惠山寺中,素斋一定会用到水面筋。夏日,水面筋容易馊掉,负责烧菜的师傅便过油炸偷,以利于保存,却意外发现:这么一来,炸出来的面筋竟会像小气球一样蓬大,变得松脆、光亮、半偷明。
记得我小的时候,祖母带我游惠山寺,一定要吃一份素斋,双冬油面筋是一定要点的菜。寺里的师傅,将肥厚的干香菇泡发后煸炒,起香味后再放入冬笋同炒,加入酱油、冰糖调味,加入泡香菇的水烧入味,加入撕扯成片状的清水油面筋同烧。汤汁收干时,冬笋与香菇的咸鲜味都被油面筋的孔隙所吸收,表面浮着一层清亮的菇油,一看就有食衣。果然,就算是最普通的粳米饭,夹上一筷子双冬油面筋,香菇的滑润、冬笋的脆嫩与油面筋的软韧糅合在一起,滋味妙不可言。
无锡油面筋的“出圈”,本地民族实业家荣德生功不可没。近百年前,荣先生在无锡开设多家面粉厂和纱厂,与洋品牌竞争。纺织厂有浆纱的工序,需要用到面粉洗出的淀粉,水淀粉洗出后,就会剩下副产品——水面筋,本着物尽其用的道理,炸油面筋逐渐成为无锡的美食原材料。 油面筋做得成功时,每只分量在4.5克到5克,像带着隐形花纹的微型气球,妙的是掷到案板上一点也不会瘪掉。因为炸得够水平的面筋,里面蜂窝组织越是紧密。
回到老年公寓,王老师和我一同洗净双手,做老派无锡菜。他斩好肉糜,将香菇和葱姜同样斩成碎末,将所有馅料盛放在碗中,加入一个生机蛋,朝一个方向搅拌均匀,这样能让肉馅更有凝聚力。接着,是我和王老师这样的无锡人都熟稔的步骤:在面筋上揭开指甲盖大小的顶盖,将手指伸进去轻柔搅和,只听一声轻微的脆响,里面的蜂窝网已被捅碎,方便尽可能多地塞入肉糜。塞完后将顶盖原样盖上,起锅放油,先将葱花放进锅中爆香,随后将油面筋收口处逐一放进锅中煎,这样能保证肉馅不往外漏。等煎好后,将面筋拿去红烧。这就是无锡人逢年过节一定要烧的“油面筋塞肉”,这道菜象征“团团圆圆”。为了烘托团圆的气氛,王老师还邀请他的左邻右舍来吃饭,都是有点缺牙的老人家了,他们慢悠悠将皱巴巴的面筋夹到碗中,吃起来像灌汤包一样,第一口,一定要响亮地嘬一口汤汁,那是面筋泡兜住的浓郁酱汁,初吃是咸口的,回味中却有一丝鲜甜,软烂柔韧的面筋中饱含香菇香与肉香,味道绝了!有位老人家忘了吮吸汤汁,用力一咬,一点汤汁飙到鼻尖上,他不好意思地微笑,掏出手帕来擦拭,同时努力蠕动腮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