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快报
追梦智慧农业的时代青年
温光水环境智能管控、“机器人”自动巡园、机械手采摘蔬果、畜禽孵化智能调控、畜禽健康巡检机器人……这些智慧农业的“黑科技”,正在华南农业大学智慧小院中逐一展示,引来阵阵惊叹。
历时近一年打造小院的项目负责人肖德琴教授和她的“95后”团队,没有停下来欣赏团队20多年来的成果,在匆匆补了一觉之后,他们再次投入到智慧农业科研攻关中。
■图文:新快报记者 夏世焱 王娟
实习生 姚雨丹 通讯员 陈芃辰
华农“智慧农业”万花筒
4月19日的落成仪式上,着一身干练黑SE西服的肖德琴亲自上阵,为出席活动的嘉宾介绍了小院里21个智慧农业设备和相关成果。这些也是她自1999年进入华农以来,带领一大批老师学生共同努力的心血结晶。
目前,智慧小院一期建成了智能植物工厂和智能家禽工厂示范园,汇聚了智慧农业感知技术、算法模型、装备及农机与农艺高度融合的经准管控平台,打造华农先进智慧农业重点成果展示、试验及应用推广平台,为乡村振兴和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供科技与服务支撑。
肖德琴说,她希望通过智慧小院去解答智慧农业真正的本质,执行或者示范一种理念,去引领良新的以及有序的发展。她的“95后”团队——亲身经历“这一战”的16位学生,在见证自己亲手打造的智慧小院落成的那一刻,感慨道:“我们花了很多时间和经力,背后的努力和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肯定要把我们最好的成果,最大程度完美地展示出来。”团队成员黄一桂表示。为此,团队成员根据各自明确的分工,常常加班加点干到深夜。“为了让设备发挥稳定,每个滑轨机器人至少都测试了三四十次以上。”
这一行 很土很累很有人
累归累,但这种每次收获带来的成就感,也成了黄一桂和伙伴们越发热爱这一行业的理由。
黄一桂本硕博都在华农就读,在大四认识肖教授并了解到这一行业的意义和前景后,他加入了肖教授的团队。黄一桂坦言,刚开始压力确实很大,因为肖老师对自己和团队的要求都很高。“她经常工作到凌晨一两点,早上6点又起来工作了。对工作也是一丝不苟,我有一篇论文,肖老师改了40多个版本。她要求学生得有一定的理想抱负,还要能吃苦。”
“我什么都试过。”黄一桂回忆,他和师兄曾在气温零下的连南瑶族自治县山区忙到晚上10点、冒着被雷劈的风险在野外装设备……曾经觉得智慧农业应该比较“高大上”的他自嘲道:“这行,其实很土也很累。”
除了能吃苦,团队成员还是接小电线、装滑轨、打电钻的“十项全能”选手。黄一桂表示,“以前我们经费没有这么多,都是自己干。”
谈起目前所在团队,他用团结和默契两个词概括。“不团结很难办成事。比如去野外装滑轨,至少要四五个人协助;抬一个室外气象站的铁杆,也得几个人轮流抬上山顶。”
小心愿汇成大图景
黄一桂的亲友之前都不太了解他的专业,“刚做的时候我跟爸妈讲智慧农业,他们都不理解是什么。跟我本科同学提起,他们也觉得奇怪。”而现在随着国家大方针的推进,智慧农业和其意义慢慢被更多人所了解。
“其实我自己的理想没有这么宏大,我只想学有所成,回茂名老家帮助农民把荔枝种得更好并推广出去。”黄一桂说,茂名荔枝的收成有大小年,而省外的荔枝市场常鱼目混珠且售价昂贵,“我希望更多人吃到更好的荔枝。”
而黄一桂的来自梅州的师弟,则希望有一天能够在柚子的商标上印上自己老家的名字,打响本乡的名气。
肖德琴教授则认为,农业是国家之根本,智慧农业是未来趋势也大有可为,但也面临着成本高、运行难和人才匮乏等问题。“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进步,其应用成本也会越来越低,这样就能更大范围推广,让我们农村实现真正的美丽、科技和智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