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
村民正在晾晒油菜籽。张波摄
日前,走进云南省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中课镇永不落村,褪去金黄的油菜田间,一茬茬油菜挂满了乌黑的菜籽。地头,村民忙碌地收割,油菜杆被镰刀放倒,在阳光下暴晒,等待着被淬炼成“金黄”。
“割油菜籽都是选在早上割,因为早上温度低,菜籽不容易掉。然后在地里晒两天,就很容易TUO壳。”永不落村村民叶贡说。
“啪!啪!啪!”在佤族阿姐叶贡家地头,踏实而富有节奏的敲打声传来,一茬茬油菜被放置在塑料布上,木杖一下接一下敲打,菜籽如雨珠般掉落。再用粗筛子过筛、去壳,留下乌黑发亮的油菜籽。
“今年种了4亩油菜,能收获6袋多的油菜籽,等在村里榨了油,一半留着吃,一半卖了增加收入。”叶贡笑着说。
永不落村气候温和、雨水充沛,为油菜花生长提供了优越的天然条件。12月下种、2月开花、3月中旬就结籽,村民辛勤耕耘,让油菜种植成为了村里“种植空窗”季节的增收作物。
“我们村利用冬季闲田种植油菜,今年全村种植了300多亩,产量在2万公斤左右,能为群众带来经济收益20余万元。”永不落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岩用说。
永不落村通过“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为村民提供菜种、技术等帮扶,发展油菜种植产业,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促进了当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今年村里以合作社名义购入了2台榨油设备,为村民在‘家门口’加工菜籽油提供条件,并以每公斤0.8元收取加工费用,用于日常管理、维护和榨油师傅的工资。”永不落村党总支副书记娜龙说。
同时,永不落村实施统一收购、统一销售,村民榨出来的油,通过合作社找销路,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又厚实了群众的腰包。
“过去,村民把油菜籽外卖或者带到县城里榨油,来回不仅耗费时间,还要花费不少的运输费,现在作坊建起来,我们村的群众都能方便了。”散木汉是榨油作坊建起后,村里聘请的榨油师傅,负责为全村榨油。作为本地人的他,连续半个多月忙碌在作坊中,看着油菜籽被榨取成为金黄的菜油,散木汉笑着说:“这段时间正是我们村的油菜籽丰收的季节,有很多村民都会拿来这里加工。”
日头正盛,永不落村的榨油作坊里,不断传来“嗡嗡”的机器轰鸣声,一颗颗黑SE的油菜籽被放入榨油机,一滴滴菜籽油被榨取,飘香四溢,为“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画卷,添上了一抹亮丽的SE彩。(李毅、张波 文/图 西盟县融媒体中心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