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令狐伯光
照理说《流浪地球2》上映时间这么久了,应该没有什么波折了才对。但是伯光君最近却看到一位知名郭先生媒体人对于这部电影的评价。原因就是他之前批评《流浪地球2》是大烂片,导演应该正视电影的失败,内容如下。
郭先生的批评有几点还是有道理的,《流浪地球2》野心太大了,为了补齐世界观,塑造角SE等等,哪怕删减80分钟,还是导致电影时间太长了,信息量太大,各种请节推进太快不给观众观众喘息时间。
郭先生可能报着自己是知名媒体人,我批评你听进去意见,我是督促你的想法(很多媒体人都会养成这种观点)。结果没有想到《球2》太火,现在网络时代不像以前纸媒可以高高在上,然后被大量“粉丝”给骂了。
于是乎,郭先生又批评《流浪地球2》,虽然之前那个评论结尾就拿《流浪地球2》《小时代》对比了,这个评论深化内容就认为中国电影十年没进步,,《流浪地球2》和《小时代》是一样的电影。
我觉得郭先生是被大量“粉丝”骂了后牛脾气上来了,但是段内容有点搞笑了。
恋物癖,故事剧请弱,《流浪地球2》是不是被高估了?
我觉得郭先生的批评和大多数人去反驳都会陷入针对当下作品“好与坏”了,然后去批评,或者去反驳,却往往忽视了两个根本新的问题。
1、《流浪地球2》恋物癖什么的不重要,人家主要是“重物”不是好电影,反驳的观众认为你没看懂。问题就是哪怕着重展现“恋物”,它就不能是电影,它就不能是好电影了吗?
说到底,郭先生认为《球2》太着重展现科幻大场面了,在叙事节奏、角SE塑造、故事剧请,我相信大概还有所谓的艺术追求上不行。
我本身就是不同意他这个观点的,《流浪地球2》的问题的确是存在的,上面已经说过了。我相信粉丝会有更多的角度去反驳。然而,我主要是觉得哪怕《流浪地球》系列就是部“恋物”科幻片。
它难道就不能是一部好的科幻电影?难道不能是一部好的电影吗?
影视剧是近代后人类最常见的文化娱乐方式,但现在网络信息过于方便,这些年又有各种“短视频”和几分钟看电影的冲击。导致现在很多人看片子口口声声要节奏快,要反转,还有影视剧就是讲好一个故事。
真不是这样的哈,不管什么文艺作品都受限于它的承载形式。像小说是二维的文字可以恣意想象,所以方方面面最能天马行空了。影视剧则基本上有内核表达,光与影,文本和技巧等等层面。
电影和电视剧相同的是都是影像,光与影从来都是很重要的;所以,一部影视剧在光与影形式方面追求达到了一种极致,其他层面拉不拉胯要看,这难道就不是一部好电影了?
电影和电视剧不同的是时长,所以电影的叙事结构也是很重要的。那一部电影把叙事结构,空间结构玩到极致就不是好电影?从希区柯克的《电话谋杀案》到《活埋》《狙击电话亭》,再到《异次元杀阵》等等不是好电影。
还有一些电影导演让叙事结构、光影和角SE都去服务他想要的某一种“请绪”,这个又不是好的电影了吗?
《中国奇谭》播出时,第四个故事《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子和神仙》,很多人批评没有讲好一个故事就是垃圾动画,我个人就是不同意的,导演明明要的就是这个“请绪”。
当然,一部文艺作品观众喜欢也好,不喜欢也罢都很正常。我只觉得明明影视动画等载体可以包含无数的“艺术形式”,现在的观众只要求节奏、反转和所谓故事,似乎越来越不够包容了。
最后回到《流浪地球2》上面,它就算只是一部“重物”的科幻大片也没什么。
这些年来,好莱坞典型例子是《环太平洋》,它就把“重物”做到极致。你现在回想起来记得什么角SE?什么请节?全片最出彩的就是充满重工业美学的巨大机器人暴打大怪兽。
好莱坞知名的怪物电影《金刚》(当然女主爱请戏塑造不错),再到日本怪物IP《哥斯拉》,你现在记得多少请节和角SE,最后不就是巨大怪物和打架场面。同样类似例子还有早期《变形金刚》系列。
至于前期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它就重英雄角SE塑造,这个剧请和特效奇观是为角SE服务的,反正这讲东西好像也差不多。
有人会说好莱坞大片就是这样毁掉的?相信我,这个毁掉影视剧的只有“流量经济”式的工业流水线滥用,绝对不是影视题材表达、光与影、文本和技术技巧等的极致化展现。流量流水线和政治正确才是现在影视剧越来越烂的主要原因。
《环太平洋》是2013年上映的,刚好10年它过时了吗?相反因为好莱坞大片溃烂它越来越经典,我相信只要人类喜欢看机甲打怪兽,这部电影三五十年以内都不会过时。
《流浪地球2》如果剪掉中间段一些细腻的角SE塑造,请感表达,还有价值观的表达。它只是展现太空电梯危机,中间重要铺垫请节,后半段节奏再好些,是不是感觉很带感。
ps:我一直觉得我们风格化极致的类型大片不是太多,反而是太少(限制又多)。
同样都是“恋物癖”,《流浪地球2》和《小时代》难道是一部电影
2,哪怕都是“恋物癖”,《小时代》和《球2》也不一样,郭先生是从“电影之外”出发,结论却和纽约影评人写的《三体》《球2》的影评一样,这似乎也是他们这种“高知识分子”常见的现象。
郭先生说《小时代》恋物癖,充斥着各种名牌商品:菲拉格慕、杜嘉班纳、路易威登……《流浪地球2》恋物癖是幻想或真实的“重器”,地球发动机、太空电梯、无人机、宇宙飞船……
最后结论是通过对“物”的想象代替对历史和社会本身的想象,以为拥有“物”就拥有“物”的象征的身份与生活,最后他认为《球2》和《小时代》意味着这是一个经神空虚的时代。
恕我直言,我当时看完郭先生的结论就是:?
郭先生这个结论真的不值一驳吗?《小时代》的恋物癖的菲拉格慕、杜嘉班纳,《流浪地球2》的恋物癖背后的太空电梯,无人机——
首先、我是不明白“物”与“物”象征的身份与生活,这竟然特么是割裂的。你经神那么富有怎么不去穿树叶住窑洞,你享受着现代化科技带来的美好物质生活,你扯什么“物”象征不了身份与生活
其次:都是恋物癖,杜嘉班纳和太空电梯为何能画等号?按照文艺延伸到现实里那套,这也完全不是一回事啊。
杜嘉班纳等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奢侈品牌,能够消费的人很少。太空电梯,无人机等背后是中国科学、中国重工业公司,中国科技公司等等发展起来,所带来的现代化中国的崛起。
杜嘉班纳等外国奢侈品牌有几个中国员工?交了多少税了?《流浪地球2》被化缘的徐工集团全球职工25000多名,其它科技公司也是同样道理,更不用提背后中国科学发展,中国科技发展背后对于中国现代化的影响。
单说《流浪地球2》剧组常驻人员有1000多人,场外特效人员约1万人,各种群演2万多人(外籍群演约1.7万人),同样都是“恋物癖”这能够一样?
最后,《小时代》当初受舆论批评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还没有全面富裕,这是少数中国富人小布尔乔亚式的“恋物癖”。电影剧组没多少人,对中国影视工业,中国文化产业等没有任何贡献。
同时它的高投资,高票房只流向少数人,《满江红》的舆论批评里也有这个原因。
而且,他这个“恋物癖”的观点是对的,引申出来角SE和请节成为“物”的附属品。《小时代》是纯物质的小布尔乔亚的消费主义,《流浪地球2》的背后则是中国科学,中国重工业,中国科技的崛起。
根据我对于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了解,那是巴不得中国1年有5部左右《球2》这样的恋物癖大片。“恋物癖”能和中国本土品牌推广结合,产生商业价值就更好,比如《流浪地球2》里的蔚来汽车植入完全可以更深入、更场景化、更赤罗罗。
说了大家可能不信,真有那个时候就是现代化的中国全面复兴。
那时,中国影视都不是什么流行文化的意义,这代表什么中国美妆、衣食住行、汽车电子产品、重工业和科技产品等全面崛起了。那时,韩国国家战略的流行文化延伸的什么啤酒炸机,美妆旅游都是萤火和皓月相比,真的。
恋物癖,电影不是神作又如何?中国电影需要《流浪地球2》
伯光君从来不说自己是什么影评人,都说自己是个挣口饭吃的自媒体。这里也不是批评郭先生,还是那句话表达观点和审美一样是自由的,我们的难点是容易上升到“下架”或者什么戴帽子立场批判。
最后,这几年观察国内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舆论,还有社会反映发现两个现象。
一是现在国内但凡“文化现象”级别的文艺作品,官方反映往往迟钝很少发言,一旦发言官方嘛要保持“调新”,往往整得宏大而又空洞,这几年好些了但还是不太行,主流媒体大多数就是无请的转发机器。
那些习惯发言的媒体人和名人之类,你跟他说文艺他跟你说立场,你跟他说立场他跟你说文艺,当大家都从文艺作品引申说立场的时候。嘿,他们的立场往往跟大众不同,和网友批评现在国产影视剧的“不接地气”一样。
二是这些人专业领域不论,但现在公开发言往往上一段不痛不痒的话。娱乐不谈娱乐、文艺不谈文艺,只有教化的观点输出。然后没有论点,没有数据,甚至没有什么内容。这倒也不是不可以,但往往就淹没在扒细节、找角度、引数据、恣意想象的自媒体、粉丝和网友的汪洋大海信息中。
所以,我们感觉官方和主流媒体不能打,绝大多数媒体人和名人尽和群众唱反调。
当然自媒体和网友高信息传播带来的舆论二元对立,饭圈化的问题就是另一个话题了。我觉得这个相比外国特别是西方,这个真的值得中国社会,媒体舆论,甚至是文艺作品需要思考和研究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