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身后到底留下多少遗产,绝大部分的文章都只是笼统地说一下,而没有仔细的考证。
咱们不妨来深究一下——
查阅相关史料,左宗棠死后,有据可查的遗产有如下几笔:给每个儿子五千两遗产,自己留备五千两,合计两万五千两;长沙司马桥住宅,当年由骆秉章、胡林翼各出五百两买下赠送,儿子孝宽又花去两千两装修,合计三千两;儿子孝宽买下邻居戴敬堂的房子,同时购得长沙府城隍庙地基一块,花三百两;在湘音有柳庄田屋、石湖田屋、板桥田屋各一处,价值合计一千两;在湘音板石坳为夫人周诒端买下墓地、田亩,花去一千两;在天鹅池为长子孝威买下墓地,在河西买下墓田,价值一千两;出山前自建柳庄,花去白银九百两。
这么算下来,左宗棠的全部遗产加起来,约合三万五千两白银。
晚清时候,这笔财产,对于普通农家,算是巨产;但对于乡绅家庭,也就是中产的水平;论到封疆大吏,则属于至清至廉了。
纵观同时期的官场大人物,大概只有曾国藩与左宗棠类似。曾国藩本人,一生也是至清至廉的,生前财产亦多数散去,死后仅余下一万多两银子供办丧事。但是,就整个曾氏家族而言,曾国藩是有“污点”的,在很大程度上,他默许、纵容了九弟曾国荃的掠财、贪财行为,以至于当时就有人抨击曾氏兄弟,好名声让曾国藩揽去,大实惠让曾国荃捞走,曾氏兄弟既赚了面子,又赚了里子。
也就是说,晚清真正至清至廉的封疆大吏,左宗棠绝对属于楷模,没有一点水分。
与之相比,李鸿章的遗产之巨,就超乎想象了。
晚清著名人物容闳就曾披露过,李鸿章遗产达到四千万两白银;而李鸿章相关传记则说,他的家产超千万两,家族兄弟财产也有千万两,两相合计在两千万两。
李鸿章的家产有两千万两,这种说法是比较靠谱的。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李家孙辈李国超保留的一份《分家合同》,其中写明了李鸿章留下的房产、田产、产业、股票,总计起来在两千万两左右。
梁启超的说法则比较保守,他说,李鸿章富甲天下,这个说法有些夸张了,不足为信,但百万金之产业,那还是有的。招商局、电报局、开平煤矿、中国通商银行、其股份皆不少。另外,南京、上海各地的当铺银号,多数也都跟李家有关。
李鸿章为什么有钱呢?
梁启超认为,那是因为李鸿章在那些官督商办,富得流油的企业里,都私人入了股,另外还有一些私人开在南京、上海等繁华商业地段的当铺、钱庄等等。
很明显,梁启超的说法是客气的,不客气地讲,李鸿章的巨额财产分明就是来源于以权谋私,或者说就是官场贪腐。
搞清楚左宗棠、李鸿章各自留下了多少遗产,有人会问,同为晚清“中兴名臣”,两人“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
用糙话来概括,很简单,李鸿章爱财,左宗棠有草守。
轶事,在很多时候是鲜活的历史。关于李鸿章、左宗棠是怎样的人,不妨来讲两则轶事——
李鸿章晚年去欧洲考察访问,有个习惯新的举动,逢人就要问人家年龄多大?家里存款多少?
随行秘书告诉他,年龄、存款在西方国家属于个人隐私,当面问有失礼貌。李鸿章听了不以为然,根本不当回事。
考察英国期间,某工头带李鸿章参观大工厂,观摩完毕,李鸿章跟工头私下聊天,聊着聊着,“老MAO病”又犯了。他问人家,你统领这么大一家工厂,年薪是多少?工头愣愣地站着,想了一会儿,委婉地说,除了正规的工资,再没有其他收入。李鸿章听了,死死地盯着工头的手指,伸出食指指着笑道:你确定没有说谎?你手上戴的这颗钻石是怎么得来的?
左宗棠在西北期间,他的餐桌是很有名的。每餐,他的餐桌上只有窝窝头,偶尔有几片白肉,已算是奢侈了。
在西北期间,左宗棠还发明了一种“宫保袖”,这是他多年农村生活养成的朴素习惯,他从这种生活习惯中得到了满足感,从没有因为艰苦朴素而觉得压抑,更不屑迎合官场的种种陋习。
更加不同寻常的是,左宗棠悲天悯人,总是捐款。有记载,左宗棠担任浙江巡抚之初,就一次新捐了七千两白银,到了西北后,类似的举动更是让周夫人一度纳闷,左宗棠一年几万两的养廉银子究竟去了哪里?为何家用少到可怜!
如果要深究左宗棠与李鸿章的不同,也许可以这样讲——
左宗棠由民间草野书生入仕,儒学的忠孝廉节,是他十分明显的一根信仰主线。左宗棠迟至四十岁才出山办事,中年后又迅速发迹平步青云,朝廷待他的恩荣、典赏,每每逾越常规,这让他感恩戴德,竭力思图回报,当然不愿利用名位、声望来谋求利益。同时,非科举出身的经历,让他既缺少官场“同年”,也没有封建官场传统的“利益共同体”,加之他忠烈鹰派的作风,所以他不可能同流合污。
总而言之,作为先秦儒学的忠实信仰者,左宗棠为官办事,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崇朴、尚诚、明强。用他自己的人生心经来说,就是:“造物所忌者巧,万类相感以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