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永乐年间朱棣为了避开海运风涛船险造成漕粮海损巨大,经过认真考虑才令京杭运河沿岸各府全力疏浚运河,一改元末明初海上漕运为运河漕运,也为迁都北京做好前期准备。在京杭大运河重新启用的400多年中,京杭大运河成为明清两朝政治、经济、文化的主动脉和生命线。不仅仅由此而诞生如天津、德州等一批城镇,还机活了杭州、嘉兴、吴县、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临清、济宁、张秋、沧州、通州等运河城镇的经济发展。由此同时,善于经商的福建商人将自产的糖果、干货等福建特产,沿着运河扩展到徽商和晋商的地盘,也将妈祖信仰传播到运河沿线,尤以运河而生的天津、德州等城市,妈祖信仰更是普及。
天津的诞生与发展都与运河有着密切的关系,自元代开海漕以来,天津才形成一个重要的水旱码头。永乐二年(1404年),朱棣在直沽设卫兵为纪念当年在此处渡海河奠定胜局,特取“天子渡津处”之意,赐名“天津”。随后朱棣废海漕为河漕,天津才成为南北运河交汇入海的京畿门户。天津历史学家罗澍伟说:“明代以后,天津开始兴盛起来”。据《天津续县志》记载:天津原有十六天妃宫,分别位于东门外、陈家沟、丁家沽、咸水站、贺家口、曹沽、泥沽、东沽、前辛庄、后尘山、秦家庄、城西马庄、河东磨家口、芦兆口、直沽、城西如意巷。其中以直沽天后宫为最大。一座城市拥有如此众多妈祖庙,功劳应该记载在京杭大运河史册。
明初的德州只是一处重要军事重镇,京杭大运河全新开通才逐渐形成城市。可以说是从运河漂来的一座城市。妈祖文化也非常丰富。据明人王权《天妃庙记》云:“德州旧无天妃庙,庙初立无文记岁月,天顺庚辰,成化辛丑两新之”。此段记载不难看出德州早在明天顺四年(1460年)以前就出现了天妃庙。有学者李泉等考证,德州的天妃庙最早应在永乐宣德年间出现,德州历史上至少修建了4座天妃庙。
此外山东临清也建有天妃庙,人们根据明工部尚书朱衡在临清天妃宫宴请钦差并看戏玩乐的描写而得出这一依据。在运河之畔的济宁,历史上也建有两处妈祖庙,于清乾隆三十一年,河道总督李清时建,天后宫地点位于济宁天井闸上。另一处更早的天妃庙建于城北关外,当地人称为天仙阁或天妃阁。在张秋镇至少建有一座“显惠庙”来祀奉天妃。在明代以前,山东民众早有供奉山女神——碧霞元君的信奉。自京杭大运河重新开通以后,沿河民众将天妃和泰山女神混为一神祭祀更为普通。
京杭大运河浙江、江苏段妈祖信仰的传播更早于北方。京杭大运河的南方起点杭州,早在宋就建起杭州艮山顺济妃庙,杭州西湖天后宫建于明初,田汝诚《西湖游览志》卷二十一:“天后宫,在孩儿巷北,洪武初兴建,名号不见经史”。在上海郊县嘉定宋代亦已建庙祠妈祖,直至元代至元二十七年(1290年)又重建成,几乎与上海立县同时。在京杭大运河中经济发达的苏州,宋代起建有妈祖庙,据卢熊《苏州府志》“坛庙祠宇”称:“始于宋代,元泰定五年给币重修”。在长江与运河交汇处的镇江也建有多处妈祖庙,据至顺《镇江志》中载有李丑父《灵惠妃庙记》得知,最早妈祖庙建于宋淳熙年间。六都古都南京虽不在京杭大运河沿线,但长江上游各省的漕粮必经南京至扬州运河北上。明初建都南京,南京成为疏浚京杭大运河决策地、总指挥部,妈祖信仰崇祀更成为领头羊,历史上南京至少建有七处妈祖庙宇,它们分别是上新河北岸天妃宫、大胜关天妃宫、下关天妃宫、宝船厂娘娘宫、水西门天后宫、莫愁路天妃宫、定淮门内水佐岗天妃宫。其中笔者考证水佐岗天妃宫,建于宋元时水师左军营内,因郑和等人之奏,明成祖朱棣才将水左卫地天妃庙改建为吉祥寺,并在长江边下关敕建“天妃宫”。成为全国最大的天妃宫,朱棣于1416年御撰天妃宫碑文,无疑成为妈祖文化史上的一块丰碑。
在运河之都的淮安,不仅仅建有全国最大的清江漕船厂,京杭大运河漕运总督还设于此。各地船民云集淮安,形成淮安一大奇观。在范围不大的清江浦建立起集中国水神之大观的各种庙宇,其中金龙大王庙14座,河神庙、海神庙、河西大王庙、龙王庙、风湖大王庙、风神庙、三神庙、禹王宫、惠济祠、黄大王庙、九龙将军庙等,在楚州历史上曾敕建镇海金神庙、天妃宫、淮渎庙等满足全国各地船民的祭祠。
在淮安目前至少发现三处妈祖庙遗迹。一处位于淮安城北莲花街,从仲跻荣先生于1985年10月参加在淮安举办的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学术讨论会期间,无意在一施工现场发现一块嵌在墙壁中的《福建天后碑记》,得知莲花街原来就建有一座天后宫,并于1826年重建。另一处历史久远的天妃宫建于淮安楚州区万柳池湖心一小岛,上建紫极宫(宋后改作天妃宫),淮安最著名的天妃宫,要算惠济祠,据《大清一统志淮安府》载:“惠济祠在清河县旧治东旧新庄闸口,明正德三年(1508年)建,祀天妃,嘉靖初赐额‘惠济’,本朝雍正二年重修”。这座公建的惠济祠位于今淮安码头镇北1公里处,亦称“铁鼓祠”“乃乃庙”,因为这座天妃庙建于新庄闸口的缘故,后来新庄闸也称天妃闸,清康熙乾隆曾多次视察天妃闸的运河水利设施,并建行宫于祠左。目前仅存御制重修惠济祠碑一座,淮安市有关部门正在筹备复建惠济祠。
在京杭大运河终点北京,我们今天几乎已经看不到海神天后(妈祖)信仰的踪迹。北京作为元明清三朝国都,肯定少不了妈祖在京都传播和兴盛,福建莆田妈祖文化研究所刘福铸先生率先深入挖掘文献,对北京历史上妈祖信仰作出初步考述。北京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虽然远离大海,但至少在元泰年间就建有天妃祠庙,其依据来自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佚》中关于“祠庙仪祭”的记载。
元代,漕运开通利市,首先从江南海运漕粮直达直沽(今天津),再由白河至通州,最后经过通惠河运到大都(北京)。妈祖信仰正是通过京杭大运河中开凿的通惠河传播到大都的。京都妈祖信仰,目前发现最早的记载来自明景泰五年(1454年)《重修京都天妃宫碑记》,该碑记载:“……京师旧有庙,在都城之巽隅大通桥之西。景泰辛末,道士丘然源援南京例清升为宫。”由此可知,北京妈祖庙原称天妃宫,景泰二年重修后,按照南京下关官建天妃宫为例,开始升格为天妃宫。足见南京天妃宫对全国妈祖信仰的影响。
在北京郊县也存在几座妈祖庙,据乾隆《直隶通州·建置·坛庙》记载,通州建有两座天妃宫,一座在州城北门内,一座在州北门。始建年代无考,应建于明代,并与漕运有关。北京东北郊怀柔县也存在一座建于明朝的“娘娘宫”。北京唯一一座与大运河无关的公建妈祖庙,是清代建于东四牌楼马大人胡同的天后宫。明清以来福建在京设立会馆有25所,也多供奉妈祖神像。最引人注意的是清嘉庆帝在皇家御园建惠济祠供奉天后。
由此看来,惠济祠祭祀天妃,成为嘉庆皇帝特有的专利。
如果说京杭大运河曾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经济大动脉和生命线,那么,妈祖信仰则是运河上船民求生存的经神支柱。自宋代以来,历代皇帝前仆后继地去封谥天妃。宋代达16次、元代7次、明代5次、清代15次。供奉妈祖几乎成为历代皇帝的共同点。妈祖信仰已成为沿海、沿江、沿河百姓的魂。
在京杭大运河整体打包申遗的今天,妈祖文化也应纳入申遗内容之中,天妃信仰——中国的“和平女神”与“航海女神”,必将成为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中的绚丽华章。
文字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系江苏省郑和研究会副秘书长郑自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