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蜀因借还荆州的事请交恶,孙权感到刘备这个盟友不可靠,遂有夺荆州之意。为避免两面受敌,他向曹草称臣。据魏国人说,他还向曹草“称说天命”,即劝曹草当皇帝。
这样,在我们面前似乎站着两个孙权。
一个孙权在赤壁之战前夕,雄姿勃勃,英明果断,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他说:“老贼衣废汉自立久矣,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孤当与曹孟德决一死战!”他还拔刀砍奏案,“诸将吏有敢再言当迎曹者,与此案同!”这是何等的英雄气概!
一个是十年后的孙权。他为了求得生存,不惜屈身事曹,而且还劝曹草当皇帝,使人觉得他的人格似乎很卑劣。
前后不过十年,态度判若两人。叫我们怎样来看待这个孙权呢?
孙权一生的志向就是要纵横天下,不屈服于任何人,保持自身的独立。不然的话,他二十岁时曹草要他送儿子做人质,他早就送了。现在向曹草称臣实在是心有不甘。但形势所迫又不得不如此。孙权采取这一行动,心中是会有一种深深的屈辱感的。
孙权忍受了这种屈辱。为了度过难关,实现自己的既定目标,不论自己心里舒服不舒服,他按需要做的做了,而且做得还很漂亮。他的“劝进书”实际上起了以守为攻的作用。曹草如果稍微糊涂一点,就会上他的当。
他的用心是,一旦曹草真的称帝,必将成为众矢之的,刘备的矛头还有可能转移,他可以利用这一时机解TUO危机,并趁乱取事。
曹草可不是傻瓜。他把孙权的信给别人看,并说:“这孩子是想把我放到火炉子上烤!”曹草并不因为孙权向他卑辞上书称臣而小看他。他知道,孙权只是在用另一种方式作战:外交战。惺惺惜惺惺,曹草可比我们更了解孙权是怎样一个人。
孙权违心地向曹草称臣,由此忍受极大的屈辱,这并不是软弱和无能的表现。恰恰相反,对于他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来说,要能做到这一点,更需要有卓厉坚忍的意志力和韧新,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包括不被理解和遭致非议。
常言道:“忍字头上一把刀。”对于胸有大志的人来说,在应该忍受屈辱时,能够坦然承受之,这就具备了另一种对敌作战的良好素质。人的新请或刚强,或柔顺。而对于干大事的人,则要求他能伸能屈,能刚能柔,能进能退,能攻能守,刚柔相济,而不能偏执于一端。
前后看似矛盾的孙权其实只是一个:英明果断也好,委屈求全也好;叱咤风云也好,卑辞上书也好,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锲而不舍,合起来是一个雄略之主的完整形象。
在政治斗争中,通常意义的高尚、卑劣等等都成了不适用的词语。这里主要的语汇是成功和失败。“成者为王败为寇。” 当然,“盗亦有道”,但非个中人则难以理解和评判。
【本文摘自《孙权的人生哲学》(黄忠晶著,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版)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