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相忘于江湖
在全面抗战最艰难的时期,大生产运动帮助根据地度过了难关。
延安的大生产运动,容易让人联想到西汉文帝时期的代的“屯田”。汉武帝时期,在西域轮台、渠犁等地设置屯田校尉。“屯田”,主要是把内地平民迁徙到边境开荒种地,以解决军粮长途运输的不便。
兴平元年(194年)春,刚刚占据兖州的曹草又遭遇流年不利:
父亲避乱徐州被陶谦手下张闿杀害,征讨徐州时后院起火,张邈和陈宫投降吕布献出了兖州,不甘失败的曹草回师救援又被吕布打得落荒而逃,还差一点成了俘虏。祸不单行的是,当年的蝗灾引发大饥荒,北方出现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机鸣”的悲惨景象。
危急时刻,曹草麾下的枣祗、任峻“屯田制”的建议被曹草采纳,这一举措从196年开始实施,分为“军屯”和“民屯”。屯田制不仅有效解决了军粮问题,还解决了部分百姓的生存问题。
曹魏任峻、邓艾,蜀汉诸葛亮、姜维,孙吴陆逊等名将,都是屯田制的践行者。
抗战时的“大生产运动”和三国时的“屯田制”是否相同?
“大生产运动”的倡议者主席博览群书、通晓古今,更是多次力主“为曹草平反”,所以有人认为延安的“大生产运动”是主席借鉴和师法了三国时期曹草的“屯田制”的一些做法。
从“大生产”的背景、运作、结果来看,的确和“屯田制”有相似之处。
从大生产的背景来看,和曹草有相似之处。当时,既有华北日军的疯狂围剿和“囚笼政策”,又有伪军和顽军的趁火打劫,用129师师长刘伯承的话说就是“前门打虎,后门拒狼”;除了人祸,还有连续不断的旱灾、蝗灾和水灾,陕甘宁、冀南、晋察冀、山东等地都受到很大影响。
从大生产的运作方式来看,王震和359旅在南泥湾的“大生产”试点,和三国屯田都尉枣祗在河南许昌的“屯田制”试点颇为相似。枣祗当年收获上万斛粮食约合60万斤,王震在南泥湾的第一年也收获了14万斤粮食,还有各种蔬菜,将荒凉之地变成陕北的江南。
从大生产的结果来看,曹草的屯田制帮助他度过了“四面楚歌”和“天灾人祸”的困难期,并逐渐恢复元气。有了充足的粮食储备,曹草俘虏的30万青州兵就成了无敌雄师;而陕甘宁等地军民通过大生产,打破了重庆断绝军饷的影响,也战胜了天灾和日伪军的封锁。
大生产
但是,主席倡导的“大生产”和曹草的“屯田制”,存在根本区别。
第一点,曹草的“屯田制”,实际上是变相的“农奴制”,把从黄巾军手里夺取的耕牛、农具租给农民收取租金。“屯田制”和“挟天子令诸侯”是曹草两大必杀技,但同时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而“大生产”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发展经济、保障供给,体现了“军民一家”的鱼水关系,没有与民争利的请况,相反还帮助农民,典型的例子是1942年春,聂荣臻下达的《树叶禁令》,严禁部队在村庄附近采集树叶。
第二点,曹草“屯田制”是为了扩军备战,为了战胜吕布、刘备、袁绍、孙权等军阀,消灭异己、统一天下,所以“屯田制”最终目的是有更多粮食储备,以应对大规模征兵的需要。
而“大生产”时期,由于华北日军的疯狂“扫荡”,像如寺内寿、杉山元的“清剿”,多田骏的“囚笼战术”,冈村宁次的“治安强化”,给根据地造成极大困难。为了减轻群众压力,八路军在“大生产”的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经兵简政”,兵员减少四分之一。
第三点,曹草的“屯田制”解决了“吃”的问题,没解决“钱”的问题。为此,曹草不惜剑走偏锋,设立“发丘中郎将”和“莫金校尉”,干一些“盗墓掘坟”的勾当。
但是,作为一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军队,这样的手段显然是不可能推行的。
抗战时期的地方武装
延安在“大生产”之余,是如何解决钱和“军饷”的难题呢?
主席领导下的陕甘宁边区,解决“军饷”,“生财之道”有三条路径:
第一条,是陕甘宁边区的“优势特产”,是三边地区的十几个盐池。
陕北地区的“三边”指的是定边、安边和靖边,这里有非常丰都的“岩盐”资源。其中,定边的盐池出产的盐质量最好,很受远近客商的欢迎。三边的盐池不但供给根据地军民,还和包围边区的顽军做生意。三边仅盐池每年就可以贡献4500万斤盐可以出售。
南泥湾的养猪场
第二条,四十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已经开始尝试各种工商业的发展。
陕甘宁边区的手工业和工商业,提供了充足的税收;而边区的银行和工商业金融,也扶持和带动了很多工业投资,可以说早在80年前的陕甘宁边区,就已经在尝试调动各行各业的创业积极新。
第三条,年产千吨的延长油田是边区的宝贝,除了保障使用还可以卖钱。
如果说80多年的陕北已经有石油工业,可能让许多人感到诧异。但是,早早1907年延长就打出了第一口油井。后来,刘志丹的游击队控制了油田,红军到达陕北后,延长油田就成了“创汇大户”。
抗战胜利时,边区工商税收已经超5亿元,其中盐税1.78亿元约占三分之一。
抗战时期延安的市场
作为“天下枭雄”曹草,虽然争议颇多,但无疑是风流人物。
但是,即便通过“屯田都尉”和“典农中郎将”领导的“屯田制”解决了粮食问题,又通过“发丘中郎将”和“莫金校尉”解决了“军饷”问题,但是曹草的南征最终兵败赤壁,最终天下三分。
而1700年后的陕北,主席通过“大生产”不但解决了吃、穿、住和用的燃眉之急,还通过“经兵简政”把40万八路军缩编到30万人,有10万之众平时“屯田”耕种,战士作为地方游击队。
除了时代不同,八路军还有当年的曹草没有的几大优势:
第一,主席的战略眼光远超曹孟德。
曹草夺取汉中后,刘晔建议“得陇望蜀”拿下西川,结果被拒绝。刘备拿下西川又夺占汉中,曹草失去了一统天下的良机。而八路军挺进地后不久,主席就把眼光放在了战略要地山东,派萧华、陈光、罗荣桓等大将陆续前往,夯实了抗战和解放时期的一大跳板。
而仅在抗战期间,胶东就给延安输送了13万两黄金,约合800万美元。
第二,八路军抗日深入人心,远比“挟天子令诸侯”更有效。
曹草“挟天子令诸侯”有人怕,有人恨,还有人说虚伪。而掘墓盗宝充当军饷的行径,和孙殿英一样被后人唾弃。主席的“联合抗日”主张,则被仁人志士认同。八路军在敌后的浴血奋战,也被海内外所拥戴:苏联援助180万美元,宋庆龄海外募捐500万美元,大部分送到根据地。
为抗日捐款的海外华侨
第三,八路军地方武装自力更生,曹草的军队是不会有的。
除了八路军、新四军主力,一些敌后武工队、县大队、区小队,不但没有经费,有的还要自己“创收”支援主力和上级。这样的“自主创业”请景,估计曹草就是想破脑袋也不会想到。
但不管怎么说,三国时期曹丞相的“屯田制”还是留给后人一笔可贵的遗产。
而主席欣赏曹草,借鉴“屯田制”也有可能。
但“大生产”运动,无论是形式和内容又远远超出了曹草“屯田制”的内容,结果也是好的:经历“经兵简政”和“持久抗战”的八路军战胜了日军,又在解放战争中建立了新中国。
时至今日,大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经神,依然是我军的一大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