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有云:
衢地合交,绝地无留
围地则谋,死地则战
地形对战事的重要新不言而喻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兵家必争之地
今天地理君和各位一起看看
兵家必争的到底是什么
雁门关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 2021年12期
摄影 / 杨东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自古兵家必争之地,或是历史名城,或是天然险阻,又或是交通枢纽。一朝的命运走向,有时就取决于能否守住这些重要的关口。
洛阳
神都洛阳,天下之中
伊洛河流域地形及古都遗存分布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20年11期
管子曾说:“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伊洛河,这条双子河拥抱着中原腹地,它哺育了华夏文明的婴孩时期,被誉为东方的“两河流域”。在考古界有“五都荟洛”之说。上图展示了已被发现的二里头、偃师商城、东周王城、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遗址。制图 / 陈云
洛阳,历史上为十三朝古都。位于今天河南省西部的的伊洛盆地,这一地区自夏商周三代以来,就被视为“天下之中”。“中”字的起源地就在今天的河南。从古老河南的区域名称——中岳、中师、中州、中原——到中国人行为准则遵循中庸之道,建筑规制沿用中轴之法,无处不偷露着“中”的哲学。
洛阳、郑州、开封,像是中原大地上的三连星,其辐色区域占据了隋唐大运河的腹心之地,托起了中原王朝的不世梦华。正因为它是这样这样一座皇城,又是各个地理单元过渡地带的交通枢纽,每当中国北方东西分裂,就会成为反复争夺的焦点。
徐州
九州重地、两汉之源
江苏徐州的汉高祖刘邦塑像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2期
徐州在古代叫彭城,是刘邦的少弟楚王刘交的封地,他的后代在江南最为显赫,南方刘姓都自称出身“彭城世家”,宋以后,徐州成为天下刘姓统一的郡望和发源地。摄影 / 鄢光哲
徐州得名于徐国。离刘邦的老家沛县往南不远。徐州古称彭城,周围广布山川,在西汉初期经济发达,也是秦末农民起义的风暴中心,当时楚怀王就以此为都。霸王项羽也曾建都彭城,可见其战略地位之重要。徐州在九州中所处的位置被称为“北国锁钥、南国门户”,位于南北之间的区位让它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
徐州成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原因也在于它是南京的北大门。在历代战争中,都有“守江必守淮,守淮必守徐”之说,意思是要想守住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区,就必须要守住淮河流域,而守住淮河流域的核心便是守住徐州,一旦徐州失守,北方大军就会长驱直入B近长江中下游。
白帝城
三峡要塞,千古诗城
白帝城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10期
三峡大坝蓄水后,白帝城就成了一座四面环水的孤岛。它位于重庆奉节县瞿塘峡口的长江北岸,为东汉割据蜀地的公孙述所建。著名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曾登临过白帝城,留下大量诗篇,因此白帝城又有“诗城”的美誉。摄影 / 王正坤
自古以来,三峡地区就分布有密集的险关、要塞。白帝城一直被视为东控荆楚、西扼巴蜀的兵家必争之地,这里先后建立过捍关、江关、瞿塘关等军事关隘寨堡。其中寨堡作为一种军事聚落,与城镇、关隘等共同组成了三峡地区的空间防御体系。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峡地区战乱频仍,借险置塞成为普遍现象。宋代时三峡地区第一次大规模修筑寨堡的时期,主要是为了控遏西南进犯。到了清代,为对付白莲教,朝廷再次大规模在三峡地区修筑寨堡。
历史上的白帝城,是一处占地面积近2平方公里、规模宏大的山城防御体系。考古工作者至少发掘了3座不同时期的军城遗址,出土了铁雷、铁箭镞、铁矛、铁镦、铜弩机、礌石、火要等大量文物,显示这座以诗闻名的古城,在军事上的地位绝不亚于文化。
凉州
天下要冲,国家藩卫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图自《博物》2021年12期
凉州大战后,为庆祝胜利,归义军修建了敦煌莫高窟第156窟,并于主室南壁绘制了著名的《张议潮统军出行图》。
凉州是今甘肃省武威市的古称,“天下要冲,国家藩卫”,两汉时期的凉州,不但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也是“隔绝羌胡”的战略要地,不仅经营西域的桥头堡垒,守护长安的天然屏障,又是经济发达的富庶之地、中西交流的重要驿站,而且还是经兵猛将的培育基地。
河西地区原本就杂居着诸多民族,被吐蕃占据六十多年,中原文明在这里的影响力减弱,十年隔绝之后,大唐对河西已然陌生。东汉末年,凉州西羌反叛,朝廷征伐失利,司徒崔烈认为应该放弃凉州。议郎傅燮厉声反驳道:“凉州天下要冲,国家藩卫”,经过机烈辩驳最终,朝廷认同了傅燮的见解,决定继续守卫凉州。凉州大战后,归义军将吐蕃势力彻底驱逐出河西走廊,收复了沦陷百年的河西故地。
襄阳
铁打的襄阳,南下的“咽喉”
宋元襄阳之战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02期
南宋时期,南襄盆地的大部分地区被金国占领,襄阳成了南宋抗击金国、蒙元的前线。宋元襄阳之战,可以说是历史上发生在南襄盆地的最为荡气回肠的一场战役,是蒙元帝国消灭南宋的一次重要战役,也是宋元王朝更迭的关键一战。绘图 / 于嘉成
南襄盆地,是沟通南、北方的一条捷径。襄阳和河南南阳分居盆地的一南一北,是盆地中两座大城市。历史上的多次战争证明,北方势力进入南襄盆地,要想南下,就必须经过襄阳这个咽喉之地,绕不开。一旦突破襄阳防线,整个长江防线基本就崩溃了。沿长江溯流而上,还可以扼守荆州、宜昌等长江要塞,掐住四川东出的大门。可见,襄阳的得失直接关系到江南、四川盆地的安危。
战国时期,秦、楚争夺的焦点就是襄阳,秦国大将白起水淹襄阳,让楚国丧失了争霸资格;西魏攻南梁、蒙元灭南宋,都是以襄阳为突破点;南宋岳飞也以襄阳为基地,收复了许昌和洛阳。在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郭靖、黄蓉与南宋军民死守襄阳,最后以身殉国,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雁门关
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雁门十八隘,紫塞壁立墙如崖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11期
18座隘口连成了340里长的边墙,北望大同盆地,南扼忻定盆地。“雁门十八隘”所在的山区富含赭石、长石和黏土,遇水之后呈紫红SE,所以雁门关号称“紫塞”。李白诗“紫塞严霜如剑戟,苍梧衣巢难背违”以浪漫笔法对这一带地形进行了描述。绘图 / 刘震宇
众多中国名关中,晋北地区的雁门关极其特殊:雁门关所处的地理位置,正好控扼着山西中线的南北大通道,因而有“三晋咽喉”“中原锁钥”之誉。从战国到明代,雁门关所在的勾注山向来被视为“天下之大防”。勾注山一线形成了以“雁门十八隘”为轴心的防御体系—雁门长城。这段长城是内长城的中枢,扼守着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的咽喉部位,是拱卫京师的重要防线。
都说是“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据统计,历史上与其相关的战事多达1700多场。中原帝国开疆拓土,要由此向北推进;游牧部落扩张领地,则由此张开向南进击。中央王朝强盛,勾注山则属中原疆域;中央政权分崩离析,游牧民族则突破勾注山乘机南进。至今都到处流传的“杨家将”故事,即来源于雁门关一带。
潼关
依地设险,长安门户
潼关、函谷关示意图
图自《中国国家地理》2005年04期
潼关,建于东汉年间,在三国时期开始取代函谷关、成为长安屏障。勾连长安和洛阳的道路,与黄河关系密切。无论是函谷关还是潼关,都依靠黄河营造的险要地势,成为东西交通的门户。
潼关建于东汉年间,独一份的“险”,是潼关最大的筹码。南塬北侧紧贴着黄河,东侧和西侧都有一道深沟,完全截断了道路,想要继续西进,只有潼关一道门。
关西的兵马和关东曹草的西征军,在潼关狭路相逢一战,曹草被B到“割须弃袍”“夺船避箭”的境地。不过最终的胜利者还是曹草。这是因为虽然正面攻打潼关不利,但他剑走偏锋,从上游渡过黄河,给潼关背后施了一记冷箭。这是潼关不及当年函谷关的地方:门落了锁,还有窗口可以打开。
函谷关因黄河水位下移而废弃,隋唐时,潼关又遇到了和废弃函谷关时一样的问题,因此不得不改变位置。不过与函谷关的两次移关相比,潼关移关只是局部调整,并没有改变南北通道的防线布局,所以,整个唐朝时期,潼关始终都是防御西京长安的最前线。
是非成败转头空
青山依旧,几度夕阳
和平岁月,江山多娇
我们现在看到的崇山峻岭
曾经是庇佑一代王朝的天险
也埋藏了英雄塑造的史诗
如今再看这些兵家必争之地
又是否能感受到
军事智慧与习以为常的和平
背后有多少的来之不易呢?
以下8期 每满88减8
中国国家地理 杂志电子版
限时活动截止至
7月18日 24:00
《中国国家地理》2019年02期
- 汉江 联结中国的柔软轴承
《中国国家地理》2013年11期
- 雁门长城
《中国国家地理》2007年09期
- 四川盆地的南宋城堡
《中国国家地理》河南特刊
-河洛嵩岳,天地之中
《中华遗产》2021年12期
- 关塞 王朝们的“用武之地”
《中华遗产》2020年11期
- 蜀道:从古蜀走向四川
《中华遗产》2018年03期
- 函谷关 西行第一关
《博物》2021年12期
- 归义军 西北有孤忠
还想看更多杂志电子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