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战乱频仍,因而军戎服装得到很大发展。从这一点来说,秦始皇陵兵马俑坑的发掘,对于研究秦汉军戎服装,有着异乎寻常的学术价值,数千兵马战车,形体高大等同于常人,服装细部一丝不苟,可供今人仔细观察。
汉王朝的主要战敌是匈奴,匈奴善于骑马色箭,正如与赵武灵王相抗争的北胡一样,他们都是以游牧生活为主,这两个民族在历史上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汉军为适应这种战场的需要,也要弃战车,习骑色。为避免短兵相接的过大伤亡,必须改革战甲,故而出现铁制铠甲,其时间最迟当在东汉。东汉末年,孔融《肉刑论》云:“古圣作犀兕铠,今有盆领铁铠,绝圣人其远矣。”当可引以为据。
出征的武士
汉墓中出土大量骑马兵俑,虽形体不大,细部也不太具体,其研究价值难以与秦始皇陵兵马俑相比,但数量颇多,也可以用来参考。汉画像石、画像砖以及墓葬壁画上有各种姿势的武士俑,能够看到武将服饰形象的概貌。
“
隋唐五代
军戎服装的形制,在秦汉时已经成熟,经魏晋南北朝连年战火的熔炼,至唐代更加完备。由于唐代国力强盛,因此军戎服装格外考究,且样式多,外观漂亮。
譬如铠甲,《唐六典》载:“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乌锤甲,六曰白布甲,七曰皂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又记:“今明光、光要、细鳞、山文、乌锤、锁子皆铁甲也。皮甲以犀兕为之,其余皆因所用物名焉。”由此看来,唐时铠甲以铁为之者最多,其他所谓犀兕制者,可能是以水牛皮为主,另有铜质、铜铁合金和皮、布、木甲等。
从历史留存军服形象来看,其中明光铠最具艺术特SE。这种铠甲在前胸Ru部各安一个圆护,有些在腹部再加一个较大的圆护,甲片叠压,光泽耀人,确实可以振军威,鼓士气。
铠甲示意图
从造型上看,军服形制大多左右对称,方圆对比,大小配合,因此十分协调,并突出了军服的整体感。铠甲里面要衬战袍,将士出征时头戴金属头盔谓之“兜鍪”,肩上加“披膊”,臂间戴“臂 ”,下身左右各垂“甲裳”,胫间有“吊腿”,脚蹬革靴。铠甲不仅要求款式符合实战需要,而且SE彩也要体现出军队的威力与勇往直前的经神。《册府元龟》载:“唐太宗十九年遣使于百济国中,采取金漆用涂铁甲,皆黄、紫引耀,SE迈兼金。又以五彩之SE,甲SE鲜园。” 另外,《新唐书·李勣传》写:“秦王为上将,勣为下将,皆服金甲。”《唐书·礼乐志》记:“帝将伐高丽,披银甲。”看似以彩漆在皮甲或金属甲上髹饰,抑或也有以金银鎏之于铜铁之外的可能。内衬战袍根据军官级别高低,分别绣上各种凶禽猛兽。
戴兜鍪、穿铠甲、佩披膊、扎臂 、垂甲裳与吊腿、着衫战袍、蹬革靴的武士
考证古代军戎服装,一则依据出土文物,如兜鍪即有实物,铠甲也有。二则依据画迹,当然画面描绘多不清晰。三则是墓中出土全副武装的镇墓俑。四则是最清晰又具完整的形象——佛教石窟或寺庙中以石、泥、木塑造的天王。很多佛教遗迹中的天王像都保留下完美的唐代风格军戎服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