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的祖父孙钟的事迹并没有出现在官方的传记中,只是分散在一些地志文献中。地方府志、县志都记得灌瓜井、孙中墓等传说。《丹阳县志》卷23隐一条:“隐居不仕的孙忠,在县西白鹤山种瓜,死后埋葬其地,坚强的父亲也。它的踪迹过了最后,人们无法窥见。今年3月15日,有司祭在其祠墓。”同书卷12陵墓条中又记:“在白鹤山,孙中墓。”《丹阳县志补遗》卷6条:“在县西十五里的白鹤山,灌瓜井。山上有三仙庙,庙前有井,据说是孙中灌瓜井。”卷7山水条:“在县西十五里钟离村,白鹤三仙庙前井。其井最深,俗传孙钟灌瓜井。”
清乾隆《镇江府志》卷三山川下:“在县西十里的白鹤山,孙钟墓在焉,前有枝子岗。”不同的是,县志说白鹤山离丹阳县西十五里,而府志说白鹤山离丹阳县西十里。以上多冠以“相传”“俗传”,没有说明证据的来源。其来源或来源于宋元方志的描述,如元《至顺镇江志》。《至顺镇江志》卷7条山水条:“在县西四十里钟离村,白鹤三仙庙,其井最古老。”卷8神庙条又有:“在县西四十里钟离村,白鹤三仙庙。土人传说,孙钟设瓜之地,这庙最古老。”可以看出,元代有一个传说,丹阳市西部的白鹤山是东汉末孙钟的一块瓜地。然而,元人距离汉末吴初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而《至顺志》则解释说,它是“土人相传”也就是当地人相传,所以本不是信史。
唐旭蒿所写的《建康实录》保存了唐代以前的大量史料,其中有孙权祖父孙钟的传说:“案例《吉祥之志》中,钟家在富春,早失父,年轻母亲,新至孝。因为年老荒,他节俭地种瓜。突然有三个年轻人,钟乞瓜,钟厚待之。三个人说:这座山很好,可以埋葬,可以成为皇帝的儿子。君望山在山脚下走一百步。如果你照顾我,你可以埋葬你的地方。钟去了三四十步,回头看了看三个人,变成了白鹤。钟记之后,他死了,被埋在了他的土地上。土地在县城的东部……”与镇江旧志相比,徐蒿的叙述要丰富,而且明说孙钟死葬在富春县城东。
《吉瑞志》是徐蒿所引的一部书?经查南朝梁人沈约写的《宋书》,发现《宋书》中有关于孙钟活动的史实和传说:“孙策的祖名钟,家在吴郡富春,独居,新至孝。年荒,以种瓜为业。突然有三个年轻的钟乞瓜,钟厚待之。三人说钟说:这山下山可作掩埋,当天子。君可下山百步许,顾见我去,就可以埋葬。钟去三十步,便回头看,见三人并乘白鹤飞去。钟死,即埋其地,地在县城东。上属天,衍数中有光怪,云五SE,上属天。父老相谓,这非常生气愤,孙氏其兴。坚母生坚,梦肠绕吴昌门而出,告邻母。
邻母说,安知不吉祥也!郭门也,吴(今苏州)。坚生而奇形怪状。”然而,《宋书》中的符瑞志也引用了前人的一些材料。南朝刘宋人裴松之为《三国志》(陈寿在西晋写的)作注,收集了三国150多种史料,其中包括三国吴人魏昭的《吴书》。《三国志》孙坚传说:“坚世仕吴,家于富春,葬于城东,墓上数有光怪。云五SE,上属于天,曼过数,众人都看。父老相说:是非凡气,孙氏其兴。”
六朝和唐人都记得孙钟一家在富春,埋葬了富春县的东部,而不是曲阿县的西部。富春现在是浙江的阜阳,当时隶属于吴郡。秦、西汉在东南设立了会稽郡(县治吴,今苏州),辖26个县。东汉顺帝(128-144年)时,分析了吴郡(县治吴),隶属于吴、海盐、乌程、余杭、毗陵、丹徒等13个县,由阿、拳、安、富春、杨羡夷、无锡侯国、娄大致在江苏南部和浙江北部。东汉中后期,富春地区遭受了饥荒,孙钟不能带着母亲去曲阿(今丹阳)种瓜。因此,后世镇江志书中也有这样的记载,应该是与孙中之后在军阀混战中丧生于曲阿的牵强附会,这在古代文献中是常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