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康元年,既公元220年,曹丕代汉称帝,建立曹魏王朝,是为魏文帝。在位期间,对内整肃朝纲,发展屯田制,消除割据,先后将臧霸、孙观等割据势力荡平,平定青州、徐州割据势力,而在将国内归于一统之下对外也是平定边患,击退鲜卑,与匈奴、羌等修好,可谓是文治武功。
魏文帝曹丕
而历朝历代史学家也是推崇直至。陈寿《三国志》更是有“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章,博闻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的言论,作为一位兼有才华,更有政治头脑的政治家,曹丕也无愧这些称赞,但却有一件事,为曹魏王朝覆灭埋下了隐患。
司马懿
而这些或许会有人认为是当初曹丕弥留之际,所嘱托的太子曹叡之言“有间此三公者,慎勿疑之。”而这三公则就是司马懿、曹真、陈群,当中更是以司马懿为首。也正是此事,才让曹魏成为短命王朝,其实非也。
而这其中的缘由,深究起来,则当归于曹丕为政之时,采纳陈群意见,出身寒门的曹氏一族(曹草之父曹嵩,乃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即便曹腾为中常侍,这一点自然也是无从改变的,由此说其出身寒门),本就得位不正,如果想要实现根基牢固,则就要实现与士族之间的利益绑定,由此而实行 了新的官制,九品正中制,而也正是这种制度之下,曹魏实现了短暂的利益绑定,巩固了皇权,但也正是这种制度之下,士族世家望族,通过制度将官吏的任免权牢牢地控制在了手中,而如果说司马氏取代曹魏是司马懿家族的权利更甚,则不如说是世家对权力把持的外在表现。而曹丕实行的九品正中制则就是这个因。曹魏被司马懿一族取代也就是这个果。
魏武帝曹叡
而在曹丕死后,曹叡上位,是为魏明帝。对于这位帝王,我们的评价则要有争议的多,作为其同时代的对手,孙吴陆逊这样评价“选用忠良,宽刑罚,布恩惠,薄赋省役,以悦民心,其患更深於草时”但陈寿对其在位期间,奢Y无度,朝纲败坏之事由,也是颇有微词。自然也是在《三国志》中逐列。但作注的裴松之则认为乃是一代明主。当然不可否认的就是他在位期间,防御了吴国、蜀国攻伐,并且攻伐公孙渊,成功收复辽东。
但 其实在他当政期间,依旧没有察觉这种制度带来的弊端。政治之上继续延续这种制度,在位期间,他尚且能够压制日渐增长的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但等其溘然长逝,曹氏一族没有了能臣之后,也就距离被取而代之不远了。曹氏一族,也并非没有反抗,只是这种鸿沟巨大的权力对比,一切也都成为了时间问题。266年,司马昭之子司马炎B迫曹奂禅让。
司马昭
就如同李世民以隋炀帝为鉴一般,而司马氏又意识到了这种制度之下的危害了吗?当然意识到了,只不过他看到的是还是其外表,曹魏宗室弱小,而他采用的措施就是,大肆分封,西晋的八王之乱也祸起于此。历史就是如此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