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古印度有一种四人对局的棋,名叫“恰图兰格”(Chaturanga)。意思是“四队”“四角”或“四方阵”。棋盘为六十四个方格,棋子放在四角的格子里,每方八子:王、象、马、船各一,兵四。各子步法:王直斜行一格;象斜行二格;马与今天的国际象棋一样;船直行无远近;兵与今天国际象棋无异。每着棋走前掷臀子,五点是王或兵走,四点走象,三点走马,两点走船。(见图1-1)这是在一部梵文作品叫《Bhawishya Purana》里所描写的。另一部梵文辞源《A-mara-Kosha》也谈及“四角棋”,不过其中“船”一子则称之为“战车”。
图1
以上两部梵文著作的年代不详。据一般推测,因为梵文在印度书面语停止使用已有一千年了,所以说这两部书的著作年代至迟在一千年前,相当于我国的北宋初期。但据印度的传说,这种象棋是锡兰兰卡王拉完的妻子发明的;另一说为印度回教徒僧人发明象棋以娱国王。现在据一般的推测,这种四角棋,约在两千年前(一说二世纪时)的古印度已经流行,但也有人持否定之说,如德人Van der Li nde 认为印度之有棋,“最早在第八世纪中叶”,而在此之前印度的四种军队象队、车队、马队、步队,“只用于军事”“非用于游戏”。至于古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中“四军将士已安排”的诗句,亦不能断定为棋戏。
然而,据苏联A.II.索柯尔斯基《国际象棋简史》说:“约在七世纪时,阿拉伯人开始接触这种棋戏,并且发展和改革了棋制,定新名为LIIarpaHA水(沙特朗兹)。这种棋戏的步法与现代国际象棋尚有差异”。据说缅甸曾发掘了一付沙特兰兹的棋子,年代不详,现藏美国国立博物馆。(Stewart氏书里有照片,图2)。
图2
棋盘是一张有四条腿的小桌子,棋子完全象形。棋子的名称有将、副将(士)、战车、象、骑兵和步兵等六种,其中除副将(士)只许斜走一步外,其余与国际象棋的步法相近。棋史学家假定原始的国际象棋以此为代表,并且还认为:“这种棋,无论是棋子的名称、走法,还是一部分摆法(象士保护将),全都极象中国象棋。我们毫不犹疑地设想:这是中国象棋的前身或蓝本”。这种棋的确与我国唐代的象棋有些相似,但我认为这不一定是印度象棋,因为以“将”为中心的象棋是中国北宋时代象棋特点之一,如我国于宋代传到日本去的也叫“将棋”。
据常任侠《东方艺术丛谈》说,印度曾出土了一只八世纪的象棋子,现藏法国巴黎博物院(图3)。另外,在轮敦博物院有一付在印度出土的立体象棋子,也是八世纪的文物。白棋子用象牙刻成,黑棋子用鸟木刻成。这说明八世纪之前印度已有象棋了。至于更早印度象棋的具体形制,在印度史籍中尚无确切记载。
图3
中国象棋从印度传入的说法,约始于本世纪的最初年代,据英人威廉.琼斯(William Jones)认为:中西象棋大体相同,其源必无异;中国古代不产象,印度则是产象国,中国既名象棋,且棋中有象,这是由印度传入的证据。为了证实西方学者的说法,胡适从元朝僧念常的《续藏经·佛祖历代通载》找到了一条所谓“根据”,其《通载》说:“唐文宗开成己未制象棋。”又注云:“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相国牛僧儒用车、马、士、卒加袍代之为机矣。”胡适在《光华周刊》上认为念常此书专记佛教故事,忽擦入此段,似非有心作伪,而且颇为可信。
英人威廉提不出直接的证据,旁证也是无力的,因为中国自古就产象,至于象棋一名早在战国时代就出现在《楚辞·招魂篇》中,那时印度的所谓“四角棋”恐怕尚未出世?!而胡适的论点更不值一驳,因为念常《通载》根本只字未道及中国象棋从印度传入,而是说“神农以日月星辰为象”,唐牛僧儒加以改造。其实,念常的《通载》,据陈垣先生的考证:“自汉明帝至五代十余卷,悉抄自隆兴通论……不仅史料抄之,即叙论亦抄之。”
近来苏联象棋史学家在中国象棋的起源问题上大作文章。也许他们对中国象棋的古代历史比之英人威廉要知道多些,比如中国唐代称象棋为象戏,而象戏一名却始于北周武帝天和四年(568),因此,他们就认定印度象棋可能(必然)在公元570年左右传入中国。
我们是历史唯物主义者,我们尊重历史事实,不能人云亦云。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的民族,将近两千年来,我国跟印度及西方的交往十分密切,从它们那里汲取了许多有益的东西,大大丰富了我国的文化宝库。为了尊重和纪念异国人民的创造发明,对于外国传入的东西,往往加上个“胡”字或“番”字,以示区别,如胡瓜、胡豆、胡葱、胡琴、胡腾舞、胡旋舞、胡戏等。在唐代的都城长安,西域的舞乐几乎有压倒中国舞乐的优势,元植诗《法曲》说:“女为胡妇学胡妆,仗进胡音务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但是,在唐代文献中就找不到称象棋为胡棋或胡戏的字句,因此,中国象棋是唐代或唐以前从印度传入的说法不足以令人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