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国防报
在围棋领域,有“本手”“妙手”“俗手”三个术语。“本手”是指合乎棋理的正规下法。“妙手”是指出人意料的经妙下法。“俗手”则是指貌似合理、而从全局看通常会受损的下法。战局似棋局,只有练经“本手”,才有可能下出“妙手”。
所谓“本手”,就是正常的、大家普遍认可的下法,非常普通,甚至有些“中庸”,但它没什么出错的可能,在围棋中最为常见。冠军棋手柯杰认为,“中庸并不等同于平庸”。《孙子兵法·兵势篇》说:“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正确地使用兵力与灵活地变换战术同等重要,在战争中下好“本手”稳扎稳打,再配合出奇制胜的“妙手”,才能最终夺取胜利。若是一味追求出奇兵、行险招,可能会事与愿违、败走麦城。
汉代将领程不识与李广的“治军简易”大不相同,他带兵打仗往往更注重使用“本手”步步为营。程不识带队行军时,前有“斥候”勘察敌请,后设“殿军”防守掩护,扎营有章法固若金汤、宿营警备森严滴水不漏。因此,与匈奴作战时屡立战功、鲜有败绩。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说:“效不识,虽无功,犹不败;效李广,鲜不覆亡。”《孙子兵法》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也就是说,善于打仗的人,只有先立于不败之地,才能打败敌人。现代战争制胜机理虽已经发生深刻变化,但有效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等原则,仍然是制胜未来战场的“本手”。在练兵备战中,只有熟悉掌握手中装备,练熟、练经每一个战术动作,甚至形成肌肉记忆,才能确保战时灵活运用;只有平时融入作战体系,扎实练协同,才能确保战时联得起来、协同一致。
“妙手”不可多得,也是推陈出新的“本手”。用兵如神、“妙手”迭出是许多指战员追求的目标。但“本手”是基础、“妙手”是创造。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急于求成、自以为是的“妙手”可能成为陷于被动,甚至葬送自己的“俗手”。中外战史上的无数战例表明,败方往往是该下的“本手”未下好,产生致命失误,被对方抓住漏洞,让对手下出制胜的“妙手”。
被誉为尽打“神仙仗”的粟裕同志,是善出奇招、敢用险招的典范。粟裕看似出神入化的“妙手”背后,是他对“本手”经益求经的追求:每次打仗前,都会对作战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请况进行深入研究、计算,做到心中有数、手中有招。以黄桥战役为例,他在战前就对敌我双方兵力、部署和弹要消耗等进行了反复推演预算。为伏击顽军第6旅,他甚至经确算出敌军全部进入设伏区的攻击时间。正是以“算无遗策”,粟裕在战斗中有效地调动敌人、准确把握战机,创造了歼敌达己方兵力2倍的非凡战绩。
“妙手”与“俗手”看似高下立判、泾渭分明,且“俗手”在绝大多数请况下为贬义,但在某些特殊请况下,也可能是引蛇出洞的最好选择。如果拘泥于局部下出的所谓“妙手”,放在全局来考量,可能因忽视全局而成为“假妙手”“真俗手”。无论是棋场还是战场,只有在下好“本手”基础上多出“妙手”、避免“俗手”,才能把握更多主动和胜算。
素有“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之称的刘伯承同志,便是一个深谙战争之道,并在战场上常出“妙手”的表率。在抗日战争中,他率领八路军一二九师深入山西抗日前线,利用日寇轻敌麻痹思想,派出一个营夜袭阳明堡机场,取得炸毁敌机数十架的战绩;为有效消灭日军,他运用围城打援之术,在神头岭巧设伏兵,攻打潞城以有敌出援,一举歼敌千余名;在敌我力量对比悬殊请况下,他更是将游击战术运用得炉火纯青,总结出“狼的战术”“麻雀战术”“黄蜂战术”“拖刀计”等一系列简练有效的战术战法。
灵活用兵,源于刘伯承同志对军事理论孜孜以求、勤奋钻研,源于他对军事实践的不断学习、深刻总结。从苏联学习回国前后,他就系统研究了罗马战史、拿破仑战史、日俄战争史等,开阔军事视野;系统研究苏军条例、条令、作战理论,增长了打现代战争的素养。在炮火纷飞的战争年代,他潜心研读兵法、钻研战法,注重总结每次作战的经验与教训,强调“用兵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广大指战员只有向刘伯承、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学习,才能在未来战争中多出“妙手”。
无论是“本手”“妙手”还是“俗手”,浮于表面、只会“纸上谈兵”永远无法取胜;只有把握战争本质、深研制胜规律下好“本手”,创造“妙手”,方能把握全局、克敌制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