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著名诗僧慧空,有一首诗《送僧三首》(其一):
蜀川老觉家潼川,怀中交子是铁钱。
三年听讲大慈寺,执卷问之不识字。
三年参禅大隋山,盖龟劫火犹颟顸。
瞿塘忽放铁船下,不问滟滪堆如马。
逆风使过荆湖南,焦荔林中来放憨。
同风莫倚闽与蜀,饮水更须防蛊毒。
诗的第一句,直接点出了交子的产生地点——四川,以及产生的原因——铁钱。
交子产生于北宋的川蜀一带,之前曾是“五代十国”之一后蜀的地盘。早在唐代,四川的锦、纸和糖等商品的生产就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成都也是一个交通枢纽,因此四川从唐朝以来就成为重要的经济中心,甚至有“扬一益二”之说(益即益州,今天的成都)。由于铜钱供应不足,后蜀就铸造了铁钱,与铜钱并用。北宋收服后蜀,将铜钱搜刮一空,运回汴京。朝廷在四川禁止铜钱使用,也禁止其他地方的铜钱流入,原因只有一个——防止铜钱流到西部地区。
然而,铁钱的价值比铜低,但重量超过铜钱。铁钱与铜钱比价达到10∶1甚至更高,商人极感不便,客观上需要一种容易携带的、轻便的货币。吕祖谦《历代度详说》卷七《钱币》记载:“蜀用铁钱,其大者以二十五斤为一千,其中者以十三斤为一千,行旅赍持不便,故当时之券会生于铁钱不便,缘轻重之推移,不可以挟持。”据说当时买一匹绢,值两万铁钱,重约五百斤,要用车载。因此,交子在当时于四川产生,铁钱沉重不便流通是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
宋真宗在位期间(公元997- 1022年),成都十六户富商私造钱券,称为“交子”。后来,主持交子铺的豪商挪用、吞没现钱,交子不能兑现,引起争讼,官府下令关闭。但当地使用交子已成习惯,废除不用显然也十分不便。宋仁宗在位期间(公元1022-1063年),朝廷在益州设交子务,由官府发行交子。刚开始,交子分界发行,每两三年兑现一次,以旧换新,和现代的纸币有点不同。到了南宋,取消分界的办法,许其永远流通,永不兑现,这就成为纯粹的纸币。这样一来,原先由民间发行的纸币“私 交子”,变为一种由政府发行和管理的“官交子”,就成了政府强制发行的信用纸币。
宋代不仅在四川强制推行铁钱,后来在陕西、河东地区实行铜铁钱兼行区,也含有防止铜钱流入西夏、辽的意图。南宋时推行铁钱的区域进一步扩展到沿海一带。铁钱流通的地方无一例外都产生了纸币,为了加强对纸币的管理,南宋将境内流通纸币的地区为划分不同的钱币区,人们在跨越钱币区时必须兑换钱币,这给商业活动带来很多不便。南宋诗人陈造有一首诗《钱弊》,就批评钱币分区对百姓造成的不良影响。
为家重墙垣,为民须货殖。
扬户国北户,东南赖控扼。
淮民鱼米余,百货仰殊域。
用铜防外泄,用铁乃奇画。
一利伏一弊,救弊要得策。
持货贸官券,舍此莫衣食。
钱货天下用,铁乃限南北。
坐令两淮民,块处断贸易。
计铁取券直,十九收六七。
朝贤爱淮民,此困盍矜恤。
铜铁均国宝,通变岂无术。
近甸视远地,未可岐畛域。
交子是北宋与铁钱联系的纸币,到了南宋,又发行了与铜钱联系的会子和与白银联系的银会,因为当时白银在市场上充当货币越来越普遍。南宋末年,东南地区还发行纸币“金银现钱关子”,简称“关子”或“银关”。“会子”与“关子”经常放在一起讲,成为纸币的代称。宋末元初诗人汪元量写过一首诗《醉歌(其六)》:
衣冠不改只如先,关会通行满市廛。
北客南人成买卖,京师依旧使铜钱。
汪元量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宋度宗时,汪元量以晓音律、善鼓琴供奉内廷。汪元量诗多记录国亡前后事,上面这首诗也写了宋元交替之时市场上使用钱币的请况。作者原先生活在南宋的首都临安,宋恭宗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临安陷落,汪元量随三宫迁往大都,出入宫中,侍奉元主。
元朝在灭掉金和宋之前,也学习宋朝开始发行纸币“中统元宝交钞”,以白银或金来维持币值。钞币持有者可以按照法定比价兑换银或金,全国各路都设有兑换的机关(平准库)。在发行之初的一二十年间,市场物价平稳。后来政府为了维持浩大的财政开支,大量发行宝钞,造成通货膨胀。纸币贬值,可接受新大大降低。货币史专家汪圣铎认为,元朝大部分时间里禁用金银和铜钱,这使得纸币成为国内唯一合法的流通货币,正因为如此,才会出现“关会通行满市廛”的现象。但奇怪的是,“京师依旧使铜钱”,在元朝京城——大都,民间交易仍使用铜钱。这说明,尽管官方禁用金银和铜钱,只准流通纸币,但纸币发行过多,导致通货膨胀,普遍接受新就成为问题,因此在民间完全杜绝铜钱是不可能的。
使用纸币除了通胀的难题外,还有一个问题也随之而来,那就是伪钞。直到今天,假币也无法完全断绝,原因很简单——利益的驱使。元代诗人李存的《伪钞谣》这样写道:
国朝钞法古所无,绝胜钱贯如青蚨。
试令童子置怀袖,千里万里忘羁孤。
岂期俗下有间弊,往往造伪潜隈隅。
设科定律非不重,奈此趋利甘捐躯。
纵然桎梏坐囹圄,剩有囊橐并尊壶。
生平心胆死相遁,口舌所挂多无辜。
人生既以不堪此,恶卒乃藉生危图。
……
正如诗人说的那样“设科定律非不重,奈此趋利甘捐躯”。虽然国家有严刑峻法,但民间制造假币的人还是前仆后继。由于古代的纸多用楮树做成,因此后来将“楮先生”作为纸的代称,有时也用来称纸币。南宋诗人宋伯仁就有一首诗《楮先生》:
先生邂逅龙亭日,多少云仍满世间。
千古典谟文独记,九流毫发事相关。
代庖阿堵名尤重,制甲防边职未间。
只与道人为鹤帐,始能清梦绕湖山。
诗中“阿堵”指铜钱,这是一个来自晋代“王夷甫”的典故,大家耳熟能详。“代庖阿堵”意即纸币代替铜钱行使一般等价物的功能,因此古代的纸币称为“楮币”“宝楮”等。明代文学家归有光有一首诗《隆庆元年上幸太学赐六馆诸生宝钞陆启明与赐见分数楮》:
万乘临雍拜素王,亲颁宝楮遍胶黉。
自怜不与桥门外,隔岁来分邻女光。
隆庆元年是公元1567年,那一年明穆宗朱载坖刚刚登基。新皇帝视察太学,参拜素王(孔子)后,还给太学生赏赐“大明宝钞”。归有光遗憾没有得到这样的机会,只能在好友陆启明那里沾光看一眼皇帝赏赐的宝楮。其实,在归有光生活的16世纪中期,美洲的白银已经潮水般流入中国,民间主要流通白银,“大明宝钞”基本上不值钱,而只能是皇帝临幸时的一种荣誉新赏赐。
(作者为浙江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
梁武帝时期的铁钱(王序坤摄)
崇宁通宝(王序坤摄)
本文刊载于《金融博览》2022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