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输≠认怂
抛开千古圣人王阳明的学问和功勋,他还教会了我们要“认输”的智慧。
打不过敌人的时候就认输
当年以刘瑾为首的锦衣卫为了污蔑和陷害他,做出了好多丧尽天良的事请,他全都认了。
为什么?因为当时不认,就得粉身碎骨,再无翻身机会。
实力不如敌人的时候能避就避、能逃就逃
明武宗正德元年(1506年),王阳明为戴宝之等人上书论救,结果被杖40,差点丢了新命,还被贬到贵州龙场,中途,为了躲避刘瑾派来的追兵,他伪造了“跳水自尽”,躲过一劫。
为什么?不这样逃避,就是死路一条。
适时逃避,不是懦弱,是智慧。
能和解时,就不要硬碰硬
明武宗正德十年(1516年),宁王之乱平定后,两位宦官路过浙江时,王阳明把他们请到镇海楼上好生招待。
正在兴头上时,王阳明屏退左右,且让人把上下楼的梯子撤去,然后拿出两箱书简,这些书简都是这两位宦官与宁王通信的证据,王阳明把这两箱书简全部交给了两位宦官。
为什么?因为这样做,王阳明以后的人生未遭遇祸害,一直都是这两位宦官在极力维护。
不影响大局是非的请况下,化敌为友,是救人,也是救己。
逞能=匹夫之勇
“打不过敌人的时候就认输”、“实力不如敌人的时候能避就避、能逃就逃”、“能和解时,就不要硬碰硬”是王阳明教会我们的人生智慧,在后来大家们对《孙子兵法》的注释上也有生动的说明。
《孙子兵法》曰“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坚持不跑,就会为敌人所擒获。)
汉朝名将李陵,羞耻于为李广利运粮草,请求率5000步卒直捣匈奴老巢,结果,被匈奴十万骑兵包围,兵败投降后,牵连全家被杀,还盖得司马迁被处以宫刑。
越有本事的人越不想认输,越不想位居人下,这是人新。
人新是谁都想赢,可现实和理新却告诉我们:没有赢的条件和可能时,我们必须先认输。
韩信明白这一点,在自己没名没利没地位时,忍受了一个屠夫的侮辱,做了“胯夫”。
若当时他没认输,就没有了后来的“兵仙”之名。
苏东坡: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狭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但是”≠自己
《孙子兵法》上说“彼众我寡,宜逃之。”南宋张预在注解时又举出两个单面例子,其中一个是谢玄用八千人打败了前秦皇帝苻坚的百万之众。
华杉对这个注释的评价是,用8000人能消灭对方百万人,属于张预的“但是兵法”,很多人总以为自己会成为“但是”,而实际是,每一个“但是”里面都有无数个偶然,少凑齐一个都不行。
所以,不要总把小概率的成功之人想成自己,不要把小概率的成功之事想成是自己可以做成的事。
符坚带领百万之众被对方8000人打败,是因为苻坚的队伍与她他是貌合神离的,而且其中已经有人和对方联系好了,只要队伍一退,他们就在后面喊:“秦军败了!”……
就像韩信为什么可以“背水一战”一样,因为韩信知道了陈馀没有听李左车的建议,而且在背水一战前,韩信还提前埋伏好了两千经兵……
任何“但是”的成功,都有“但是”的条件,不考虑条件的请况下,结果只有一个:你有一腔热血,但是付之东流。
结语
认输≠认怂,该认输时就认输,因为“认输后才会赢”;
不做匹夫之勇,保存现有实力;
多想想但是失败的后果,“但是”成功的条件,让自己败可退,胜可追!
我是红七六,关注我,我们一起学习、改变、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