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有华
《我本裘氏》中的“我”——丁星,于我是长者、师者,其笔耕不辍、著作等身,其经世谙世、笑看沧桑,立德、立功、立言,有口皆碑、誉满神州。
一花一世界。丁星老领导的世界在自传《我本裘氏》中如诗如画呈现。这是一个老党员的自传,一个老报人的自传,一个文化人的自传,一个思想者的自传,当然更是一个军史专家的自传,一个老兵的自传。读之思之,我惊叹于其的学养学识,更感叹于其的执著意志。这里不惴韵律、经美,信笔抒请,以诗以注释及简评表达对耄耋老人丁星由衷的敬佩和对其人生意义的礼赞!
一
凡不立传并非凡,
乃父救民随中山。
秋瑾锡麟是战友,
不为良相为良医。
令慈婢女无避讳,
转身闪亮育英才。
二
西湖柳下苏子诞,
裘氏报国改名姓。
投笔从戎战江淮,
记者报人是最爱。
多少销烟化雕像,
以文享名是邹范。
三
金戈铁马突收鸣,
饮嚼雷雨辞前线。
铁军号角再催唤,
闲龙腾跃纂巨献。
花甲古稀鏖战忙,
万签擦架映军纛。
四
峥嵘岁月化美酒,
风清云淡看苍狗。
银发飘飘阅江山 ,
海南松潘戈壁滩 。
何为人生充与实 ,
锦绣文章道德经 。
慈父平生苦命人,
童工漫夜饮灰尘。
伤随恨海冰寒世,
解放欣川火热身。
为国宜请风势远,
当家作主月流新。
勤劳频上光荣榜,
直到腾云尚慰春。
注释兼简评
古有凡人不立传之说,而细读丁星之传,发现其丰富厚重的人生,非凡人所能为。仅说创作,其十四岁即在报刊上发表作品,笔耕七十载,发表过的作品真可谓数不胜数。
丁星父亲裘吉生早年投身革命,1904年,裘吉生在蔡元培、蔡元康兄弟介绍下,成为在绍兴成立的反清革命团体光复会的最早成员,后又在光复会和孙中山的兴中会合建为同盟会时成为早期成员。1916年8月19日,孙中山给慷慨机昂的革命者转换为隐居民间学习中医的裘吉生题词:“救民疾苦”。1957年2月7日,《浙江日报》刊登孙中山的这幅题词,并对题词经过作了介绍。
早年投身反清革命的裘吉生,与秋瑾、徐锡麟、陶成章等28位志同道合的好友是生死与共的战友。
1914年,裘吉生在绍兴老家正式挂牌行医,专攻中医,成为一代中医大师,和绍兴名医何廉臣、曹炳章并称为“越医三杰”,实现了“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抱负。
丁星母亲胡淑英是旧社会里的婢女出身,她聪慧善良,由王家丫头变成裘家太太,望子成龙,育儿有成。其母和丁星不避讳其出身卑微,坦然面对,表现出对旧社会的蔑视,和对新社会的热爱,对人生的自信。
1931年11月3日,丁星出生于杭州西子湖畔,其父为其取名裘诗嘉,因之成伦后才华横溢,加之其少时多次于西湖苏堤漫步,遂以宋大才子苏轼喻之。
丁星之名来自烽火岁月。1948年作者投身革命,为了隐护身份,把裘诗嘉的本名改为上海拉黄包车的丁阿星,后来又缩改为丁星,这一临时用的化名,一用就是一辈子,连儿孙也因而从姓裘改为姓丁了。
丁星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从苏北军区文艺工作团到苏南军区文艺工作团,以特殊的形式参加解放战争,战斗在长江、淮河两岸。
丁星参加革命后,参与创办苏南军区《战士报》。1952年4月《战士报》停刊,参与华东军区《人民前线》报复刊,此后,随着华东军区改为南京军区,一直工作在人民前线报社。“文革”期间,参与了江苏省的《新华日报》编辑工作,毕生钟爱并从事报纸宣传工作。
丁星还是原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史通。没有他的支持,就没有2008年我负责起草的人民前线报史书稿的正式成书,也没有后来搞清弄明的从战争年代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人民前线报社工作战斗和生活过的所有人的名单及联系方式。
丁星曾采写、编辑过大量优秀的新闻作品,这些作品记述党和国家、人民军队的大事要事,堪称重要的史料。由于其新闻工作成绩突出,1984年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多年来,熟悉他的人都尊其为“我们身边的邹韬奋、范长江”。
1985年因为一篇短文,作为人民前线报社社长的丁星提前离职,告别了挚爱的新闻工作。丁星坦然面对,同年9月,刚刚辞去安徽省政协主席职务的张恺帆赠诗慰勉:能受折磨真战士,不为小我即完人。神州今日红如许,多少英雄血染成。
1998年,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创刊50周年前夕,本文作者(右1)带队到丁星家采访报史时留影。
1986年6月,离职后的丁星受命成了《新四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委员、《新四军》编审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多达十二册的丛书出版后,一直担任新四军战史编辑室主任,不断开启人生机请燃烧的岁月。
历时十五年,丁星和一些将领及同事,在分散于中央档案馆和各地档案馆、图书馆,以及日本、美国、俄罗斯包括东南亚各国浩如烟海的新四军史料中寻找、选择、考证、注释、写作、编辑,终于完成了中央军委赋予的新四军史的编撰任务,由此,丁星也成为首届一指的著名的新四军史的专家。
2012年解放军出版社出版的丁星新四军研究文集《追寻铁军》一书的自序中有这么两句话很是抢眼:“我相信人生有得必有失,有失也必有得,得失总是大体平衡的。”这是充满人生辩证法的心声。丁星当年失去了他所钟爱的报纸宣传工作,但得到了难以穷尽的史海,常有收获的笔耕,充实而愉快的晚年生活。其近20本的新四军史等书,皇皇巨制,真乃著作等身,令人感佩、高山仰止。
晚年的丁星,神定气闲,和老伴趁着健康状况尚好,热衷于旅游,几乎走遍了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我本裘氏》附录三,神州游踪,记录下了他所有去过的地方名称)。说是“几乎”,用他的话说,还有台湾没有去过,台湾尚待统一,而他保留着军人身份。但愿他在有生之年,实现去台湾的夙望。丁星在书中写道:“每当登临高山之巅,放眼四野,顿觉人世间那些纷纷扰扰、是非恩怨,无妨一笑了之。”
丁星退休后再出发研究军史,其功大矣,其成就比之在位从事报纸宣传工作,各相其美,美美与共,共同构成了他经彩的人生,加之他后来的阅历江山美景,甚或可以说,丁星活出了三个经彩的人生。
开国中将、原抗美援朝志愿军政治部主任、南京军区政委杜平,当年说起丁星从新闻工作改做“旧闻工作”,以诗相赠:疑是文曲星,满腹藏经纶。军中报新事,林下缀旧闻。
人生当如何过活?丁星就是一部令人品味的大书!
作者简介
朱有华,现为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机关党委书记,原系南京军区人民前线报社副社长、安徽池州军分区政委、池州市委常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