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经 谏诤章第十五》。“谏”是劝告的意思。“诤”是劝告不听,再用言语去争取。这一章是讲作为儿子、臣子,如果遇到父母或君主有过失时应该谏诤。曾子顺着夫子所讲的扬名之意,进而请教:是否儿子顺从父母的命令就是孝?夫子提出,父母的命令有善有恶,不能一概顺从,因此讲述了谏诤的道理。因此,这一章以“谏诤”作为题目,列于“广扬名章”之后。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命,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
出自《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慈”,上面是一个“兹”,下面是一个“心”,告诉大家“慈”是念兹在兹,心无时无刻不在对方的身上。
“爱”,是一个“受”中间有一个“心”字,“爱”就是用心感受对方的需要。当用心感受对方需要的时候,才叫爱。爱不是自私自利,不是要求,更不是索取。
“恭”,着重在外貌,貌恭。“敬”,主要是指内心,心敬的意思。“闻命”,是听受教导的意思。
曾子说:“关于慈爱、恭敬、安亲、扬名的道理,学生已经听过您的教诲了。弟子冒昧请问,身为人子,一切都听从父亲的命令,这可以称得上是孝?”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孔子说:“这是什么话!这是什么话!在古时候,天子有七位直言劝谏之臣,即便天子无道,也不会失其天下。”这里连说两句“是何言与!”唐玄宗注:“有非而从,成父不义,理所不可,故再言之。”父母有过失,儿女还去听从,就是陷父母于不义之中,理所不允。因此孔子反复说了两遍,以示强调。
“昔者”,夫子讲述《孝经》之时,正当周朝衰乱之世,已经没有了这样的谏诤之臣,因此说“从前”。
“天子”,这里之所以不用“先王”而用“天子”,是因为在称“先王”的地方,都是指有圣德而又居于天子之位的圣明之主。下面讲到“虽无道”,可见在这里虽然是居于天子之位,却是没有圣人之德的“天子”,因此不称“先王”。
“争臣七人”,“臣”在《论语 先进》中解释:“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以道事君、致君尧舜,是饱读圣贤之书的士大夫们的责任和使命,是明君对于忠臣的要求。所以,从道不从君,是对臣子的要求。
“七人者,谓太师、太保、太傅、左辅、右弼、前疑、后丞,维持王者,使不危殆。”所指的七人,有太师、太保、太傅、左辅、右弼、前疑、后丞,他们都是帮助君王治理天下,使君王不至于陷于危险境地。
《礼记》中记载:太师的责任是“导之教训”,给君王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导。太傅的责任是傅之德义,给以轮理道德的教育,使君王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太保:保,保其身体,要给君王讲一些养生之道,按照自然节律饮食起居、威仪、行住坐卧都符合礼的规定。
左辅,负责修明政教,讥刺不合法度的行为;右弼,负责纠察祸患以及言说失误、偏斜的地方。前疑,负责纠正法度,确定轮理道德的标准;后丞,负责匡正错误、以及考察变异得失。总之,“四弼兴道,率主行仁。”这四位辅弼大臣要进谏,目的是:使道兴盛、领着君主行仁。
古代圣明的君主,不仅身边有七位大臣负有进谏的责任,还设立了各种制度,广泛地倾听各方面的声音。《汉书》中记载:“古者圣王之制,史在前书过失,工诵箴谏,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闻其过失而改之,见义而从之,所以永有天下也。”
古代圣王的制度,有史官在前面记载君主的过失,左史右史,记事记言,他们负责把君主的言论和行为都一一记载下来,特别是要记载君主所犯的过失。这是一种独特的监督机制,让君主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小心谨慎。
“工诵箴谏”,乐工要读诵规劝的谏言,使王者提起正念和警觉。古代君主在用餐的时候都要奏乐,奏乐的时候要有乐工读诵箴言警句、还有劝谏的言辞,所以这个音乐不仅是娱乐。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道德教育的重视,渗偷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一切可见的场合。就像现在人重视赚钱,所以把商业广告渗偷到生活的方方面面,随处可见的都是商业广告的道理一样。
古人读书志在圣贤,重视轮理道德的教育,利用一切可能的场合加以提醒人:轮理道德的教育。例如汤王,在自己洗脸的盘子上还刻有一句话,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天在洗脸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德行要像洗脸一样,每一天都要更新,日新又新,这样每一天才有进步。
“庶人谤于道,商旅议于市,然后君得闻其过失也。”平民百姓在道路上可以批评时政的得失,做生意的人在市场上可以议论朝政,总之要让民众有合适的渠道表达自己的意愿,使民请上达。从民众表达的意愿之中,为政者能看到施政的得失,国君能听到自己的过失。听到自己的过失之后,重要的是能改过,见到正义的、符合道义的会听从,顺着去做,这样才能永久的拥有天下。由此可知,中国人很早就非常重视吸收民主、采取民主建议的形式,聆听天下人的声音。
《管子》中记载,齐桓公有一次向管仲请教说:“我想拥有天下而不失去天下,得到权利而不丧失权力,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管仲回答说:“你要认真地考察百姓所厌恶的,从而引以为戒。黄帝立明台之议,尧有衢室之问,舜有告善之旌,禹立谏鼓于朝,汤有总街之庭。”
黄帝的时候,设立明台,目的是让群臣在这里议论国事。尧设立衢室,为的是使下请上达,主动去问百姓有什么意见。舜在朝门外设立进谏的旌旗;禹王在朝门外设立进谏的鼓;汤王设立了一个能使街头巷尾的议论、意见都能汇总的庭堂。这些制度的目的是“以观民诽也”,是用来听百姓的批评建议的。
“此古圣帝明王所以有而勿失、得而勿忘者也。”这就是古代英明的圣王之所以能拥有天下,而不丧失天下;得到权力,而不丧失权力的原因。
天子要拥有广大的天下,需要倾听不同方面的声音,才能了知下请。只是举了争臣七人,足以看出谏争的功劳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