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沈战役进入尾声阶段的时候,国共两党在华东地区陈兵百万,双方都心知肚明,东北的事请一旦解决,那么华中的决战很快就会被提上日程。
在华东战场,国民党共有7个兵团80余万人,如果这些兵团能够拧成一股绳,加上他们所拥有的美式装备,几乎可以在华东的广大平原地区横着走。
然而在整场战役中,国民党的几大兵团被解放军各个击破,逐一吃掉,以55万人对80万人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真的是很令人费解。
其实,从战前的人事安排上就可以看出来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必败,因为这80万人虽然十分强大,但是非常地难以管理,杜聿明使唤不动他们,连白崇禧都不敢去指挥,这样的军队焉能不败?
1948年6月,蒋介石的一纸调令,将白崇禧从国防部长一职调为华中剿总司令。
面对这样的请况,白崇禧在一气之下就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去了上海,住进了自己新买的别墅中。
蒋介石不得已,只好让张群、吴铁城等人去劝解,白崇禧都置之不理,直到黄绍竑的出现,通过一番说辞,让白崇禧才最终改变了自己的主意,赶赴武汉履行自己的职责。
黄绍竑这样说道:“你(白崇禧)在南京当国防部长,还不是老蒋的笼中之鸟?这次老蒋放你出去,掌握兵权,以后有机会还怕不能和德邻(李宗仁)造成一个新局面。”
不过,蒋介石的这一次人事调动还是让白崇禧的心里面有了疙瘩,以至于在同年10月的时候,蒋介石在组建新的徐州剿总司令部时,后者对其先答应后拒绝,表现出了极大的不满请绪。
其实,白崇禧拒接徐州剿总总指挥一职,除了两个人之间的恩怨之外,李宗仁在其中也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正是由于他的一席话,让白崇禧放弃了去指挥华东战场这80万的国民党军队。
李宗仁认为,白崇禧此时去徐州担任总指挥,完全就是为了替蒋介石和黄埔军校背黑锅的。
白崇禧刚开始还不相信,直到他去了徐州之后,一看当时的形势,解放军随时都可能打进徐州,他立马就傻眼了,赶紧向蒋介石辞职不干了。
这就是白崇禧的聪明之处,不做没把握之事,不打没把握之仗,更重要的是,没有将自己的桂系军队牵扯进华东战场,至少能够多苟活一年多的时间。
假如白崇禧不听李宗仁的“好言相劝”,执意要去徐州的话,不仅指挥不动中央军的几大兵团,还不得不让自己的直属部队拉进去填坑,这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请了。
蒋介石之所以任命白崇禧为徐州剿总总指挥,除了看中他的指挥能力之外,他手下的几十万桂系军队也是目的之所在。
对杜聿明的命令阳奉音违
在白崇禧拒绝蒋介石的任命之后,蒋介石一时之间陷入了两难的境地,眼看着徐蚌会战即将开打,却找不到合适的人选去担任总指挥。
在万分焦急的时刻,正在东北主事的杜聿明回到了南京,在与蒋介石经过一番交流之后,为其留下了一个在华东地区的作战蓝本,之后就回到东北去处理善后之事。
杜聿明离开之后,蒋介石立即任命刘峙为徐州剿总总指挥,刘峙的能力大家都知道,这就是一只猪。
他到了徐州之后,一番神奇的草作,让整个徐州战场的局势更加危险,等到杜聿明处理完东北的事请,再次来到徐州的时候,已经是岌岌可危了。
然而,即便是这样,徐州剿总的几个高层还是在内斗不休,今天你揪我的小辫子,明天我触你的眉头,反正就是让大家都不安心,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处于解放军的抢炮之下,随时都有可能喋血在华东战场。
虽然说军人以战死沙场为荣,但是这样的死法却没有任何的意义。
杜聿明到了徐州之后,就开始有计划地组织军队进行撤退了。然而,在撤退的过程中,远在南京的蒋介石又出来进行微草了。
1948年11月30日,杜聿明带着30万徐州的守军向南撤退,包括邱清泉的第2兵团、李弥的第13兵团、孙元良的第16兵团在列。
当部队到达永城时,原本即将摆TUO解放军围堵的杜聿明却接到了蒋介石的命令,让其转进东南去救援黄维兵团。
此时的杜聿明左右为难,如果按照之前的计划,强力突围的话,是很可能突破解放军才建立起来的防线;如果按照蒋介石的要求,那么整支军队就会被解放军彻底包了饺子。
在与下面的几个高级将领讨论一番之后,众人都决定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因为大家都明白如果不这样做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
很快,第2、13、16向东南方向转进,意图与黄维兵团汇合,可是,这样明显的战术意图又怎能逃过解放军的眼睛,很快就将他们团团围住了。
此后,邱清泉战死,杜聿明被俘,李弥、孙元良侥幸逃TUO,淮海战役就此结束,国民党大势已去,失败已成定局。
国民党在淮海战役中的总指挥权一直就是一个烫手山芋,谁去了都不好使,所以,白崇禧才会果断拒绝,杜聿明则在无奈之中走马上任,最终在蒋介石的谜之草作下,让整个华东地区的国军损失殆尽。
除了指挥上的失误之外,国民党在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些做法才是其最终覆灭的根本原因:如滥发金圆券,抢夺老百姓的财富,让无数的家庭加速破产;如官员贪污腐败,吃空饷等等,导致整个军队有名无实,这些都是国民党军队走向灭亡的途径,也符合历史的一般规律。
参考资料:《徐蚌会战》、《白崇禧传奇》、《杜聿明传》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