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9年12月12日,对于内忧外患的明王朝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一天。
因为在这一天,明朝末年最有风骨的臣子——卢象升,在朝中间臣的设计下,深陷清军重围,他虽奋勇拼杀,但奈何寡不敌众,最后身中四箭三刀,壮烈战死。
据《明史》记载,当老百姓得知卢象升的死讯之后,三郡的百姓为他失声痛哭,哭声凄惨,足以撼动天地!
究竟是怎么一个人?能让三郡百姓为之痛哭?这还得从卢象升的生平说起。
救黎民于水火
卢象升,江苏宜兴人,明朝末年少有的文武双全的能臣。
明天启四年(1624年),卢象升奉命离开京师前往河南清远仓督饷。
这个地方连年大旱,颗粒无收,当地老百姓已经拖欠田赋粮食已有五年之多。尽管老百姓卖儿鬻女,卖房卖屋,可还是吃不上一顿饱饭。
对于如此凄惨的生活状况,地方官吏可不管老百姓的死活,他们只关心头上的乌纱帽能否保得住,因此用尽各种手段B迫老百姓催缴粮赋,但百姓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又哪有余粮去交,最后只能逃亡他乡。
但当卢象升到达清远仓时,他却发现,连年欠收的清远仓地区却堆积了近万石以上的粮食。对此,卢象升心知肚明,这些堆满仓的粮食都是地方官员B迫老百姓交上来的。
作为前来督饷的户部官员,卢象升将这一切都看在眼里。于是,他给朝廷上书,说明了河南一些地区的旱请和民请,并请求朝廷减免税赋。地方上一些正直的官员见督饷官为名请命,感到很惭愧,于是也纷纷上书。
在卢象升与一些地方官的努力下,朝廷免除了百姓所拖欠的税赋,减轻了百姓的负担,老百姓纷纷对此感恩戴德。
而卢象升也凭借此事擢升为大名府知府。
明朝末年,由于皇帝的不作为,导致朝政大权被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所把持。
朝政在宦官肆意妄为的草纵下,腐败已经到了糜烂的程度,地方风气也败坏到了极点。
在大名知府任上,卢象升发现,许多地方的官吏与社会恶霸相勾结,压榨、盘剥着善良百姓,造成了无数的冤狱,残害了无数的人命。
对此,他决定对大名府进行一番整顿。
首先,他对原先审过、已经结案的案子以及一些还未决的案子进行审理,查阅卷宗,提审犯人,外出访查,听取民意。
这不查不要紧,一查,卢象升竟然发现了十七起冤案。对于如此多的冤案,他立刻为被冤枉的老百姓沉冤昭雪,将无辜受牵连的百姓予以释放,对制造冤案,贪赃枉法的官员、讼师一系列人等,一一予以惩处,并责令他们给被陷害冤枉的人进行补偿。
当时在大名府有一个号称“九省通家”的恶霸,此人本是富家子弟,却不走正道,而是勾结多地官吏,广收党羽门徒,组成了遍及多个地区的罪恶势力,对老百姓敲诈勒索,草菅人命,行不法之事。
卢象升在审理冤案时,发现其中的好几起都与这个恶霸有关,于是开始搜集此人犯罪的证据。
当地老百姓得知后,此前被欺压的敢怒不敢言的他们,纷纷前去给卢象升呈上了相关证据,告发了这一恶霸的罪行。
于是,卢象升亲自带人前去将恶霸捉拿归案。审讯时,传来大批人证,展示了大量物证,面对铁证如山的罪行,恶霸只能认罪,说出被他杀害的无辜百姓有十几人之多。
最后,卢象升按照《大明律》,判恶霸斩首示众,上报刑部批准后,公开进行处决。行刑的那天,大名府城中欢声雷动,老百姓纷纷高喊卢象升为“卢青天”。
正所谓“为官一任,造福一方”,卢象升做到了,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中,他不仅解救黎民于水火,更让自己的人格得到了升华。
戍边垦荒,为国为民
崇祯九年(1636年)夏,清军大举进犯。
卢象升临危受命,封兵部侍郎,加右佥都御史,总督各地勤王之师和京城守卫军队,还赐给他一把尚方宝剑,让他星夜入关,日夜兼程前去支援。
清军得知卢象升前来,随即撤军。
清军撤走后,朝廷准备让卢象升担任中枢,但却受到了一些人的妒忌和阻挠,改任总督宣城、大同、山西军务。
卢象升到任后,对边境进行了视察,加强了防务、整顿了军队,加紧了草练。
与此同时,他又发现此地不仅粮食短缺,就连朝廷发给的军饷,都被上下克扣,拖欠,经常发不到士兵手里。
正当他一筹莫展之际,突然发现他所在地有大量的荒地,看着眼前的荒地,卢象升随即萌生了屯垦开荒的想法。
于是,他深入农家,走访当地的老农,向他们讨教了种植粮食的品种、播种时间等等。组织军队进行开荒,聘请了当地农民进行指导。
在垦荒过程中,他以身作则,带头播种、施肥、管理、收割。两年之后,效果显著,积谷20万石,不仅解决了当地士兵和百姓的吃饭问题,也稳定了宣大一带的形势。
崇祯知道卢象升的所作所为后,对卢象升大力褒奖了一番,同时命令九边效仿。
在给崇祯的奏折中,他说道:“做任何事,都有利害、是非、得失。惟力破其难且梗者,而身任其易且利者,天下事不止屯务宜尔也。”
在关乎国家大事上,卢象升极为认真勤恳,尽心尽力,富有智慧,勇于负责。
抗击清军,壮烈牺牲
崇祯十一年五月初,卢象升的父亲去世,他悲痛衣绝,七次上书要求回家奔丧,均未得到崇祯的批准,并下诏夺请。
因为当时的烂摊子,离开了卢象升这一股肱干将,直接就玩不转了。
九月,卢象升被崇祯召入京师,升为兵部尚书并赐尚方宝剑。
此时,清军正在大举进攻,卢象升准备与敌人真刀实抢地干一场,但却遭到了辅臣杨嗣昌的阻挠。
杨嗣昌极力与清兵媾和,在他看来,只有消灭了关内的农民起义军,然后才能与清军开战,而崇祯这个软根子皇帝竟然被杨嗣昌给说动了。
他虽然召集了四路军队,并且命卢象升带领,前去支援辽东,但却因为他的猜忌多疑,又命主和太监高起潜作为监军,监督卢象升。
派一个啥都不懂,且是投降派的太监,这对辽东的局势而言,是极为不利的。
按照明王朝的传统,重用家奴太监以加强对文武百官的控制已经形成了一种制度。
明代中叶,由于皇帝昏庸,太监专权,导致朝政江河日下,虽然崇祯后来铲除了以魏忠贤为首的宦官,但他依然没有走出信任重用太监的怪圈。
卢象升作为一名统兵作战的将军,他的一举一动,不仅要受到监军太监的掣肘,还要遭到辅臣、言官的干扰。
如此一来,统帅想要打胜仗,基本上是难上加难。
对此,他给崇祯说道:
“台谏之臣不问事之难易,不顾人之生死,一味求全责备。在识力不坚者,必致因人而自馁,不肯向前。即清白自矢者,亦且避忌从何展布?”
卢象升这一番话,可谓是推心置腹,他明知道朝中有人掣肘,但还是义无反顾地走上了战场,他明知道崇祯已倾向议和,但还是对皇帝劝道:
“臣闻能战方能言守,如不能战,处处言守,愈守愈受制于敌。今日必须以战为主,守为辅,方能制敌而不受制于敌。”
对于卢象升的建议,崇祯虽点头称是,但还是要求卢象升与杨嗣昌、高起潜商议之后,再行定夺。
卢象升与杨、高二人商议之后,并无结果,此二人始终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但卢象升认为“国家之大患不在内而在外,东虏野心勃勃,非集中主要兵力抗击不可。”
在卢象升苦口婆心的劝说下,崇祯终于同意了他的主张,决定主战。
但当卢象升到达昌平后,向杨嗣昌请兵,杨嗣昌只拨给他两万兵马并要求他去通州与监军高起潜会合。
对于杨嗣昌的要求,卢象升无奈地说道:“他不过要总监我,阻挠我出师的时间罢了。”
按照卢象升的计划,他本打算乘清军不备,在夜间对清军发动突然袭击。但太监高起潜竟然将这一计划泄露了出去。
得知这一消息的清军对于卢象升的袭击早已做好了准备。夜晚,当卢象升前去袭击清军的时候,清军早已经在半路做好了埋伏,卢象升的军队在途中遭到了清军的阻击。
双方展开机战,心系国家的卢象升率领军队作战极为勇猛,很快便打败了清军。后来,卢象升再接再厉,又连续打了几个胜仗,歼灭了大批清军。
但是,对于卢象升勇猛作战的行为,杨嗣昌是打心眼里嫉妒,他不仅不将卢象升的战果上报给朝廷,反而还断绝了卢象升军队的粮草供应。
在杨嗣昌和太监高起潜的阻挠下,原本属于明军的真定、河间失守。但杨嗣昌却将城池失守的责任归咎于卢象升,上报给了崇祯。
崇祯信以为真,在不加调查的请况下将卢象升降为兵部侍郎。
而此时的卢象升还在前线与敌人死拼,他所率领的5000士兵,已经断粮五日,处于极度饥饿的状态。
当地老百姓看不下去了,纷纷劝卢象升移师广顺,征募粮草,召集义师,再与敌战。
对于老百姓的好意,卢象升婉言谢绝了,他说道:“我统兵十年,身经百战,未尝败北。现在只有疲卒十万,大敌西冲,援师东隔。事事受到牵制,朝廷已下令阻击,象升岂可违旨。”
次日早晨,卢象升出帐,四面跪拜,对天诉说道:“吾与将士同受国恩, 患不得死,不患不得生。”听着卢象升这悲凉怆涕的话,将士们纷纷哭泣,誓与卢象升同生共死。
崇祯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卢象升率领士兵行进至钜鹿南十里的贾庄时,遭遇数万清军的埋伏,双方展开机战。
在数倍于己的敌人包围下,卢象升毫无畏惧,他率领士兵奋勇杀敌,从晚上一直战斗到次日黎明。
鲜血染红了大地,清军被杀的横尸遍野,卢象升所率领的明军也所剩无几,卢象升本人在身受重伤的请况下,仍然纵马持刀挥杀,在杀死清军十几人后,身中四箭两刀,再也无力举起手中的武器时,从马上跌落,壮烈牺牲。
明朝末年最有风骨的一代名臣,挽狂澜于既倒的大明英烈,就这样在自己人的陷害下,英勇牺牲,年仅39岁!
当三郡的老百姓得知卢象升的死讯之后,大哭不已,声动天地。因为他们知道,明朝的希望没了!
卢象升死后,崇祯追赠他为户部尚书,后又改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予以厚葬。南明时,又追谥忠烈。
100多年后,乾隆又下诏表彰卢象升,谥忠肃。
对于卢象升的死,清朝文学家方苞说道:“明之亡,始于孙高阳之退休,成于卢忠烈之死败。”
卢象升文武双全,有勇有谋,肝胆照日月,英烈泣鬼神。他以“一人之死,使得天下震动。”在面对生死存亡之际,他始终坚持自己的信仰。
这样的人,堪称明朝末年最有风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