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足以决定朝鲜战争胜负的关键之战,志愿军63军为掩护大部队撤退,以2万人对战武装到牙齿的近5万敌军,在铁原上血战12天不退,战场之惨烈悲壮,令人闻之落泪。
那么,这场战役究竟有多关键?63军打得有多惨烈?他们又是运用怎样的巅峰战术,抵挡住敌军的呢?
1951年,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新任“联合国军”总司令李奇微,吸取了此前失利的教训,制定出拉长志愿军补给线,然后进行大举反攻的“磁新战术”。
5月下旬,虽然志愿军取得了歼敌4.6万余人的重大战果,但志愿军司令部敏锐地意识到,美军布置了一个巨大的圈套,为避免3个志愿军兵团全军覆没,总部下令各部队立即全线后撤。
但老谋深算的李奇微,同样已经开始行动,令“联合国军”兵分三路,展开全线反攻,衣将志愿军主力消灭在三八线以南。
而在三路敌军中,右路进攻汉城西北一带的敌军,对志愿军威胁最大,因为该地多为平原,有利于机械化部队长驱直入,而阻止“联合国军”进入平原的最后一道屏障就是铁原地区。
铁原位于朝鲜半岛中部,与金化、平康构成“铁三角”,是朝鲜半岛重要的铁路、公路交通枢纽,也是志愿军囤积转运物资的重要基地,更是志愿军右翼部队撤退的必经之路,对这一地区,李奇微势在必得。
为此,美第8集团军司令范弗利特,率领以号称“百余年来未尝一败”的美骑1师为首的联军4.7万余人,火炮1600余门、坦克300余辆,在强大的空中部队支援下,以碾压的姿态直扑铁原。
为应对敌军的攻势,志愿军司令部命令63军死守铁原,并表示就算是把63军打光,也要坚守铁原15至20天。
但此时的63军请况很不好,由于连续作战人困马乏,仅有2万余人,且只有240门火炮,要想对抗人数数倍于己、装备经良的敌军,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但63军接到任务后并没有退缩,军长傅崇碧直接向总部保证:即使部队打到只剩最后一人,也绝不会让美军前进半步。
为顺利击败敌军,傅崇碧将3个师部呈“倒品字”形,189、187师分居左右,188师作为预备队。
战略上,部队采用纵深梯次配置兵力的战略,将防御阵地分成三道防线,并派出机动战斗小组,拖延敌军接近志愿军阵地。
而在战术上,部队则采用正面抗击与侧翼奇袭相结合的方式,配合夜间袭击,让敌人不得安宁。
1961年5月30日凌晨,伴随着震耳衣聋的炮火,惨烈的铁原阻击战正式打响。
战役一开始,“联合国军”就对左翼的189师展开了猛攻,在一个小时的时间内,向志愿军阵地上倾泻炮弹达到了4500吨,是美军作战规定允许限额的五倍以上,这一记录被写入了世界军事史,称作“范弗利特弹要量”。
面对敌人如此猛烈的进攻,很少有队伍能够坚持哪怕一个小时,但189师师长蔡长元不仅没有丝毫慌乱,反而通过仔细观察,创造新地提出一种奇特的“钉子战术”。
所谓“钉子战术”,是将部队拆分成200多个单位,分别坚守200多个不同的地点,就像将一把钉子撒在地上一样,每一个阵地都是一块难啃的骨头,“联合国军”若想强行通过,势必要受到志愿军四面八方的攻击,必须将志愿军阵地逐一拔除后才能前进,最大程度上化解了敌军的火力优势和前进速度。
其余部队见战术有效,也纷纷效仿,不过在“联合国军”坦克部队的支援下,志愿军的损失极其惨重,缺乏反坦克炮的志愿军,只能以血肉之躯与敌军以命相搏,直至全军覆没。
几乎每隔十几分钟,就会有志愿军小分队阵亡,队友全部牺牲的消息传到后方,蔡长元听着前线不断传来的悲剧,眼含热泪,但他却不能出击,因为在拥有绝对火力优势的“联合国军”面前,贸然出击无异于以卵击石。
就是在这样的困局下,189师与“联合国军”展开了三天三夜的鏖战,让敌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但志愿军同样损失惨重。
更糟糕的是,由于天降暴雨,189师构筑的反斜面隐蔽部被雨水冲垮,数千人因天灾而丧生。
至6月4日,189师化解了“联合国军”的初期攻势,但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能继续战斗的人员仅剩一个团,2800人的兵力,被迫撤出战场。
预备队188师前推,接手189师阵地,铁原狙击战进入第二阶段。
进驻阵地的188师,发现铁原战场遍布韩军留下的战壕掩体和防御工事,这让擅长地道战的志愿军信心大增,部队凭借丰富的地道战经验,在韩军原有的战壕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加强,将其打造成为纵横交错的战壕防御阵地。
188师在铁原编织的“死亡之网”,成为了美军装甲部队一辈子难以忘怀的噩梦,在志愿军的防御阵地面前,美军坦克全然没有了往日的威风,稍不注意就会一头栽进战壕之中,动弹不得,变成了志愿军的活靶子。
而志愿军也抓住机会,组织炮火对美军坦克进行狂轰滥炸,凭借着为数不多的重武器,竟然击毁了100余辆的坦克和装甲车,创造了战场上的奇迹。
志愿军除坑道作战外,188师563团8连还创造新地提出了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三朵花战术”。
所谓“三朵花战术”,即通过火炮将敌人集中,在利用重机抢对敌人猛烈开火,最后利用步兵将逃窜的敌人包围歼灭的战术。
此战术在战场上效果显著,部队以仅仅伤亡16人的代价,打退了敌军15次猛攻,毙伤美军800余人,运用合理的战术,取得如此惊人的战损比,堪称是现代的“戚家军”部队也在战后荣立集体一等功,被授予“钢铁八连”的称号。
虽然志愿军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但“联合国军”在火力和人数上的优势依旧令人绝望,进攻的“联合国军”陷入了疯狂,他们不计成本地向志愿军开炮。
根据志愿军老兵的回忆:战场上铺天盖地都是炮弹,美军的凝固汽油弹将志愿军阵地变成一片火海,天空被染成红SE,尸体堆积成山,战士们甚至没有落脚之地,只能踩在战友或敌人的尸体上,与敌人进行白刃格斗,预备队早就已经全部打光,甚至连文职人员和炊事员都派上了战场。
至6月10日,美军突破63军左翼防线,虽然188师炸开南侧水库,迟滞了敌人的步伐,但部队已经伤亡殆尽。
此时,战场上仅剩一个团兵力的187师,成为了战场的核心,战役也进入了出人意料的第三阶段。
面对摇摇衣坠的阵地,187师做出了一个疯狂的决定,师长徐信请求傅崇碧集中全军炮火,向美军发起猛攻,以此威胁美军后退。
傅崇碧决定进行一场豪DU,于是在6月10日夜,他命令部队将各类火炮悄悄地输送到前线阵地,而误以为志愿军已经没有炮火力量的“联合国军”防御松懈,这给了志愿军可乘之机。
很快,随着志愿军一枚黄磷燃烧弹发色升空,63军数门大炮一齐发起了复仇的怒吼,在20分钟内,上百发火炮向敌军倾斜了数千发炮弹,让“联合国军”也感受到了“范弗利特弹要量”的威力,而想要还击的“联合国军”,却根本无法分辨志愿军的炮阵位置。
187师突击队也趁敌人混乱之际突然杀出,给予敌人重创,阵脚大乱的“联合国军”误以为志愿军援军已到,决定先行撤退,而187师成功守住了阵地。
6月12日,志愿军战略转移已经完成,63军完成任务开始撤退,惨烈的铁原阻击战就此落下帷幕。
铁原阻击战保护了志愿军的右翼,避免了大部队被“联合国军”全歼的危险,毙伤“联合国军”2万余人,取得了战略上的伟大胜利,并成为了迫使五角大楼做出停战谈判的标志新战役。
但在战斗后,63军2万多人打得只剩几千人,几乎全军覆没。
铁原阻击战是伟大的,在这场战争中,志愿军将战术发挥到了人类战争史的巅峰,用实际行动为“联合国军”上了一堂战术演练课,并告诉他们谁是真正的轻步兵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