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公元1653年,是6岁就登基,但直到14岁才亲政的顺治亲政的第三年。
据一些资料记载,在多尔衮去世之前,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顺治不能也不敢进行正常的学习,在多尔衮去世之后,他才开始如饥似渴的学习各种知识。
顺治为了更好的治理国家,经常是没日没夜的博览群书,他最喜欢看的书之一,就是介绍前朝历史的《资治通鉴》。
1653年的农历正月29日,顺治的《资治通鉴》读到了一代女皇武则天的事迹,他言辞机烈地批评了武则天的一些不道德行为,然后又问陪他读书的大学士范文程、额SE黑等人:“自汉高以下,明代以前,何帝为优?”
当时这些大学士没有太理解这句话里的深意,而只是以为小皇帝只是随口一问,于是也就很敷衍地把汉高光武、唐宗宋祖给列举了一遍。然而顺治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继续发问,这次他的问题是,这帮优秀的人里,谁是最优秀的那个。
一听顺治这么问,这些大学士开始疑或了,因为选一群没问题,这些君王的优秀已经达成了共识,但是你要是单独拿出一个来说事,你就要有充分的理由,顺治皇帝既然这么问,自然心里有了答案,你要是蒙对了还好说,你要是和领导的意见不一致......
当一帮大学士都挠头时,江南士林的代言人陈明夏打破了沉寂,他的答案是唐太宗李世民。陈明夏的这个答案有点投机,因为他知道顺治读书的进度,而且刚才顺治还聊了唐朝的事,再加上李世民的血统,陈名夏就以为自己莫准了小顺治的脉。
但是,顺治并没有按常理出牌,他自己的答案是明太祖朱元璋,顺治不光给出了答案,还给出了进一步的解释:你们说的皇帝都挺好,但是呢,他们也各有自己的问题,我为啥说老朱同志最优秀呢,因为人家“所定条例章程,规划周详。”
顺治作为一国之君,评价任何事物都不能仅凭自己好恶,尤其是牵涉到国家大事上,顺治这么评价朱元璋,自然是有他的深意的,那么他的深意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朱元璋在位时,都做了哪些大事,制定了哪些章程。
在古代,对一个国家影响比较大的,除了帝王本身和外部强敌之外,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第一是掌兵的武将,在古代除了那两个猛人之外,最后能改天换日的,基本上都是掌握兵权的武将集团的代言人;
第二是文官集团,他们虽然没有武将那种改天换日的能力,但是他们却是影响一个王朝发展的基石;
第三是宦官集团,宦官虽然本身在明面上没什么权势,但是因为他们接近权力中心,所以他们只要有点机会,就能四两拨千斤,
第四是黎民百姓,他们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可以载舟,亦可覆舟;
针对这四个问题,朱元璋是怎么做的呢?
针对武将统兵可能会尾大不掉,他用的是藩王去分大将的权力,然后又用各种制度去钳制各路藩王,虽然他的制度下养出了朱棣这种大老虎,但那只是个意外,纵观整个明朝,就没有一个武将能翻出花的;
文官最大的危害,是慢慢做大侵袭君权,让皇帝成为一个受他们影响的傀儡,朱元璋为了限制文官的影响,直接废除了宰相制,如果他的后人能像他一样勤奋,可能内阁就永远只能是个秘书处;
明朝的宦官并不比前朝的更收敛,但是明眼人应该都能看出,但凡皇帝本人给点力,宦官也不过就是给狐假虎威的小动物,九千岁魏忠贤那么嚣张,但是崇祯说办他也就把他给办了;
朱元璋出身于基层,因此他深知,只要让百姓吃饱穿暖,大明的天就塌不了,所以在他登基之后,大明上百年没有加过税,而且因为从朱元璋开始就鼓励农桑,所以大明的百姓在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好过;
因此,虽然大明最后也完犊子了,但是你会发现,如果没有女真这个外敌,大明内部的矛盾,他们自己应该是可以内部消化的。
所以顺治皇帝在了解了以往的历史以后,也决定效仿朱元璋,于是就有了那段对话。那段对话的后续,史书中没有再着墨,但是我们从顺治亲政后的一些草作中,还是能看到一些端倪。
顺治没有那么多的儿子当藩王去分武将的兵权,但是他把自己人都当作了自己的儿子,他在位时,曾明确提出,虽然满汉一家亲,但是要以满人为尊,而对满人的掌权者,他又用扩大基数的方式进行了分化,并用相应制度进行了约束;
文官团体,以前是满人一家独大,但顺治帝慢慢增加了汉臣的比重,并非常重视科举纳士这条引进人才的渠道,虽然他本人在位时没有吃上这波福利,但是他却为子孙后代留下了可用之才,和可用之制;
至于宦官,大家能记住的,可能也就是清朝末年的李莲英和小德张,在这之前,能青史留名的太监都鲜见,更别说他们能折腾出什么幺蛾子了;
因为顺治从朱元璋那里学习到了治民的办法,所以清廷虽然由满人所建,和中原原住民有一些天然矛盾,但是清廷在内忧外患之下,仅差四年就打破了那个历史魔咒。
一般人在谈论清朝的历史时,往往会提到康乾盛世,而对于顺治这个非著名皇帝,可能印象里的只有董鄂妃、出家这些闲事。但是细读历史就会发现,康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大帝,除了他个人的英勇神武之外,还不应忘记他继位是,大清的各项制度,基本上已经趋于成型,而辅佐他成事的大臣,很多都是当年他爹留给他的人才......
如果不是顺治为康熙打下了一个好的基础,康熙这个幼年就继位的皇帝,不光需要花时间去理顺发展思路,可能就是斗败鳌拜亲政,都会有所延迟。因此要问顺治对康熙对清廷的作用,杜甫的那句诗可能是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