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请况下,明朝中期的时间节点定义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明朝中后期的时间为正统十四年(1449年)到崇祯十七年(1644年)的195年的时间。
为何以土木堡之变作为明朝中期的时间节点?
土木堡之变是明朝由强盛转衰落的开始,这一战争的失败暴露了明朝建国之后明朝内部的很多问题。
政治腐败,导致明朝建国以来的最大的军事失败,动摇了国家的根本,连明英宗也被也先抓获了。明朝京畿重地的卫所军队几乎全军覆灭,覆灭的理由归结为两大特点,第一是王振等人的瞎指挥,第二则是军队作战能力大滑坡。
在明朝执政官员构成之上,明英宗依赖的是两大功臣集团,第一集团则是建国功臣集团,第二则是“靖难之役”功臣集团。土木堡之战,两大功臣集团的主要人员损失殆尽,文官集团得以上位。
土木堡之变示意图在社会层面上反映的问题更大,土木堡之战时,明军调集的军队是50万卫所士兵,但实际到位的士兵只有20到22万左右,那么名单上的50万人中一多半都到哪里去了呢?答案是那一多半大都逃亡了,根本不在卫所的控制之下。
卫所制度的崩塌,使各地卫所的军官和宦官监军将卫所的土地大都据为己有,卫所的很多士兵只能种贫瘠的土地,或者依存于军官或者宦官手下生活,大半人没有生活出路,只能逃亡了。根据土木堡之战征兵到位请况来看,卫所士兵逃亡比率在60%以上,甚至更多。
综合诸多因素,才将土木堡之败的时间节点定义为明中期的起始时间。
明朝中后期有哪些社会大变革?
由于政治腐败,官僚、士绅将很多土地通过各种方式据为己有,使得很多农民无法生活,农民很多人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第一,农民流动新增加。
明中期之后赋税增加,失地、少地的农民迅速增加,农民为了生活开始流动。明中期农民最大的流向是农民从耕地富饶地区向山区流动,他们为了生活大规模的对以前未曾开垦的山区出发,形成山区开发的大热潮,现在很多山区的人大都是明朝中期开发山区的流民的后代。
《流民图》明朝中期,发生了湖北四川交界地的流民起义,参与的民众非常之多,预估当时该地的流民人数达到了150万左右。明朝的流民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这是农民流动的主流方向。从永乐以来,聚集流民有籍贯、姓氏者,共93.8万余人。又说:擒获贼首小王洪、李胡子两人,其余散亡,斩首1252级,俘获族属28932口,计可得军5000,族属附籍收管,给田屯种。据这份报告,可知遣回原籍的流民多达94万。又根据项忠《抚流民疏》中所说:“又散出者,五十一万”,合计荆襄流民人数约150万余,约占当时人口总数3%。
流民数量庞大,这只是荆襄附近的流民,已经占到明朝户籍人数的3%,加上全国各地的流民,数量更加吓人。一些流民聚集地,动辄几十万人,多则上百万。
农民在失地之后也有的成为雇农,也有的参与到手工业、商业等领域,也有的成为官僚士绅的附属生活。
第二,手工业者和商业开始大发展。
在土地问题上,诸侯王、官僚、士绅独占鳌头,很多有钱人不敢涉足其中,转而向垄断比较弱的商业、手工业发展,这也吸引了一大批失地农民参与其中,解决温饱问题,这一现象最突出的地区为江浙、南直隶等地。
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有人认为这是明朝的现实B迫出来的,这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
第三,金钱至上观念的形成。
农民的生存上升为至关重要的问题,最后都体现到金钱上来了,明中后期之后,金钱至上的思维心态大流行,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李自成不谈论普通百姓,明朝灭亡之际,崇祯皇帝筹集不到钱财守卫北京城,官员几乎个个哭穷。难道这些官员不知道倾巢之下安有完卵的道理吗?一旦北京城被攻破,下场可想而知了,但这些官员已经将那个道理完全摒弃了,心理上都认为世界一切皆可用金钱来买断。果不其然,李自成的手下让这些官员用金钱来买自己的命。
李自成及其起义军将领和明朝官员的心态是一样的——金钱至上已经深入到明朝上下的骨子里面去了,安能不亡国。崇祯皇帝如此、李自成也是如此,等明白的时候,清军已经入主中原了。
明朝中后期的婚恋观如何变化?
关于明朝中后期婚姻变化的资料来源除了少部分史料中的记载之外,绝大部分的能够分析明朝民间婚姻状况的资料来源自明朝的小说,有冯梦龙的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濛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还有《石点头》、《醉醒石》、《西湖二集》等小说集,这些小说集的特SE就是瞄准了爱请、婚姻题材,大都是这样的内容。
从作者的笔触之间能够看到明朝中后期的很多社会现象,他们虽然写的是其他王朝的故事,但字里行间却偷漏着明朝民间的信息。
大明元宝通过上文中可以了解到,明朝中后期金钱至上主义已经形成,那么反映到社会婚姻上,纯粹的爱请就显得非常虚弱了,婚姻主要是以财产为基础而缔结。明朝中后期的婚姻尤其充满了金钱的味道。
在正常的婚姻缔结中表现为彩礼特别重,具有明朝的小说、杂文等记载,江浙地区的结婚彩礼最少要20两白银,否则免谈。根据冯梦龙小说中描述,私塾先生一年20两白银;《儒林外史》中比较好的屠夫一年收入36两白银;乃娘20两白银。这都是小说家之说,但是可以看出明朝中后期的彩礼钱大约是正常人工作一两年不吃不喝的收入。
明朝万历年间,北京的临时雇工是每天0.05分银子,一年365天才有18两,这和小说中的记载差不到哪里去的。明朝普通人家的彩礼,基本上是一个家庭一两年的全部收入,如果积攒的话要四五年时间。加上其他费用,估计要一个家庭5到10年的总收入了!
由于娶新娘的花费比较高,很多人无力娶妻,这样引起了社会婚姻的一些显著变化。
一、寡妇改嫁不再刻意禁止。
明朝中后期寡妇守孝简直就是一个笑话,是极少存在的,寡妇要生存,守孝需要钱财支撑。那么一些无力支付娶媳妇的人就盯上寡妇,寡妇也成了抢手货,这都是让钱财B的!
二、赘婿增加。
一些无力娶亲的人家,有时也会将自己的儿子入赘妻子家完成婚姻。入赘之前是要写一些文书的,后代要改姓妻子家的姓氏,赘婿的地位比较低。
三、雇工婚姻制。
有时如果无力支付彩礼的话,有时还可以用雇工的方式解决。未来的女婿要到未来的妻子家里干活,时间期限双方约定好,有的一两年,有的长达10年,甚至几十年。
明朝中后期诸多婚姻的诸多变化,还是因为政治腐败导致的土地高度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农民生活、生存、婚姻等深受影响,所以形成了金钱至上的思想意识形态。
金钱也将官僚士大夫的门第观念击碎,没有钱谈什么门第,有钱才能解决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