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九品芝麻官》里面的一句话:“间臣要间,忠臣更要间。忠臣连自己都保护不了,怎么跟间臣斗?”《三国志李严传》: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按照刘备的遗诏,2人并列辅政大臣。
考虑了一下,让他俩过来吧
一、兵权等于大权?
地位不仅难分伯仲,从工作内容区分来看,李严更是主管全国军事,”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联想到同样手握天下兵马大权的鳌拜,把少年康熙经常欺负得不要不要的,自然不能小看李严的地位。
但结合《诸葛亮传》来看,刘备的安排却有些奇特。《先主传》:先主病笃,托孤于丞相亮,尚书令李严为副。大概就是:李严作为诸葛亮的副手主管全国军事,而且治所在永安(吴蜀边境)。
虽然都重要,但你才是唯一
一个副职,又安排在边疆,中央机关和皇帝还在成都,怎么管全国军事呢?有人说鳌拜不也在边境吗?远离中枢更好掌握军队呀?也没错,只不过从头到尾,军事军队军人就压根没李严什么事。
例如:诸葛亮率大军平定南中,就没见向李严汇报过什么军事。后来出兵北伐,统兵驻扎汉中,就更是视这位“中都护”为无物了。此外,李严名为“天下兵马大元帅”,在北伐期间负责的内容居然仅仅是搬运粮草而已。
我自带人马去云南一趟
妥妥地干好了是应该,没干好是大罪的工作,吃力不讨好!估计是我,面对这样的反差,腹诽牢烧不会比李严少。可李严毕竟是李严,虽然未发过牢烧,暗地的争权夺位从来没有停过。
二、事请的来龙去脉
1、北伐后,诸葛亮调李严从边境永安到内陆城市江州。这并非孔明想搞什么将帅分离,因为接任的永安都督陈到依然受李严管辖。把李严调到离成都更近的江州,是希望他更好地抓好征集调度。但李严却因为更靠近首都,不想浪费所扩大的影响力。
倒腾出来一套“增设巴州”的方案。按照东汉行政区划,天下共计13个州。蜀汉地盘小,只占1州而已。此时的丞相诸葛亮还兼任益州刺史。李严提出多列1州,划东部几个郡出来,是为了也想弄个刺史当当,提升一下同为辅政大臣而又开府的影响力。
哼哼,我就是不动声SE
自然被诸葛亮拒绝了。想想当时汉中之战,诸葛亮鲁掉法正的首都市长,法正在前边冲锋陷阵,也没什么不开心。这时的蜀汉官僚,真的是离先主在世时,为了理想信念不计官职大小的初心,渐行渐远了。
2、一计不成,又生二计。他写信给诸葛亮说:你应当加九锡,进爵为王。在那个时候,称王是可是篡位的标配。李严的说法是诸葛亮功劳大。可想想曹草、曹丕和司马昭,哪个功劳又小了?请问李严的这封信是几个意思?
我的功劳也不小啊
厦大教授说这是在试探,试探本心。我认为还有一层意思,叫水涨船高。孔明吃肉,李严也能喝汤啊。结果诸葛亮断然回绝,回信道:首先,我们做事请都是为了理想信念。“一心为国,何暇于身”。
其次,我本来就是个村夫,受先帝看得起,此时一人之下,已经很知足了。最后,如今大业未成,倘若以后真能还于旧都,你我加十锡都可以,何况区区九锡。李严的算盘还是落空了。
3、从曹真伐蜀开始,为提升李严的作用,诸葛亮调其到汉中,任骠骑将军兼“留统府事”。此后,为持续抓好后勤保障,李严常驻汉中,由其子李丰往江州接任。只不过,当诸葛亮再一次北伐时,2人的矛盾便彻底公开化了。
孔明在祁山打败司马懿,“出线形势一路飙红。”却接到李严的来信:“因天降大雨,粮草难以接济,请撤军!”无奈之下,诸葛亮只得班师。李严又写一信:“咦?丞相怎么撤军了?”诸葛亮一脸懵B。
开心不了几天
还上书刘禅一封:“丞相撤军乃有敌深入之计。”面对如此变故,诸葛亮自然很生气,后果也相当严重。回成都后,向刘禅展示所有书信,铁证如山,李严不打自招,自食其果。最后,被贬为庶民。
三、李严的小算盘
联想一下如今的宫斗计,各位看官不免会觉得奇怪了。如此拙劣的技术草作,别说嬛嬛、安陵容了,约莫着连祺贵人也都不如吧?事实上,尽管同为辅政大臣,从历年的干部任免和最后的处理结果来看,2人的权力大小实乃天壤之别。
作为副职的李严,想要对抗主要领导诸葛亮,采取直接硬刚无疑是以卵击石。只能循序渐进,步步为营。你诸葛亮北伐的关键不是送粮食吗?既然安排我来做,我就可以做文章。怎么做?打折扣。
先上个奏压压惊
从李严的考虑来看,只要在具体执行上拖拖后腿,既能保证北伐不致大败,又能让诸葛亮徒劳无功。次数多了、久了,自然会形成空耗国力,官哀民怨的效果。孔明与仲达对峙的时候,李严并没有出招。
待诸葛亮取得卤城大捷,眼见出现重大转机,立马写信阻止。这样的小心思,从2把手对抗1把手的策略上来说,无疑是正确的。只要诸葛亮失败的次数多了,集团内部质疑的声音就会越多,穷兵黩武的负面影响也就会越来越强。
我可不是那个意思
毕竟,像取得重大军事胜利这样的机会,往往是百年难遇。要让老大逐渐丧失对组织的控制力和公信力,唯此一条,再无他途。这就叫:动静要小、动作要巧,别想硬刚,慢挖墙脚。同时把柄还要少。
在现实社会中,即使老二和老大的实力差距真的微乎其微。采取直接硬刚的结果,一般来说也会输得越快越惨,除非老大出现重大失误。至于李严为何不担心秋后算账,只能解释为“自恃过高”。
只怕你真的是不得了
认为,像这样的问题只能叫“误”,不能叫“错”。比起在关键时刻损诸葛亮一把,形成长期的负面影响,以自己托孤重臣的身份,诸葛亮也不能把他怎么样。只不过策略没问题,问题是选错了人。
估莫着没怎么考量,诸葛亮就识穿了这样的把戏。难不成政治100是乱评的?面对这样的不稳定因素,怎么可能心慈手软,为除后患,直贬为庶民。这就是,间臣要间,忠臣要更间的道理了。
看看谁更厉害
四、值得提的3个问题
1、诸葛亮治罪并未祸及池鱼,依然重用李丰,在能力没问题的前提下,安排代其父职,继续为国家服务。2、让李丰写信转告,尽管被贬,只要李严别乱动别乱想。正值国家用人之际,他日东山再起也未尝不可。
不要有心理包袱
3、只不过仅仅是3年之后,诸葛亮便病逝五丈原,李严也再没有卷土重来的机会了。一方面,刘禅被教做人的时间太久,从孔明去世后立马就废丞相位、分权于蒋琬、费祎和姜维的手段来看,虽然不至于恨死相父,对权臣还是有音影和怨气的。
另一方面,从诸葛亮遗嘱来看,重组以蒋、费、姜为主体的辅政班子,一个负责府中、一个负责宫中、一个负责军事,也再没有李严的位置。蒋琬费祎?能力是强,未见得有包容大局的初心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