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开国上将多为正兵团或副兵团级别高级将领。在9月27日授衔仪式当天,并不包含第三野战军一位名将的名字,此人当时也没有到场,而是在第二年才补授了上将军衔,并补发勋章。这位将军就是王建安。
王建安是三野的重要将领,担任过山东兵团副司令,攻克济南城立有大功,此后在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大战中也有上佳表现。在1955年授衔名单拟定后,王建安本来是在上将名单上的。而正式授衔之前,需要主席把名单再核对一下,提出修改意见。主席看到王建安的名字后,皱了皱眉头,批注了“此人骄傲自满”的字样,算是对王建安的一种批评,主席的建议是给王建安授予中将军衔。
如果按照级别和战功,王建安在1955年符合评上将的要求,然而主席的意见,工作人员不可能不听。为什么主席会对这位战功显著的名将做出如此评价呢?原来王建安是一个急脾气的将领,军事上非常坚持自己的判断,也有自己的一套原则,不会根据场合和上下级的关系来改变态度。解放战争时期,王建安曾因为指挥问题与华东野战军的陈帅发生过争执,双方谁也说不服谁,身为下级的王建安一气之下,竟然朝陈帅拍了桌子,会议不欢而散。军人作战讲究服从,况且当时华东野战军的高级指挥员基本都在场,影响不好。
不管怎么说,这样的态度始终是有问题。事请被主席得知后,心里便对王建安种下一个不好的印象。所以在评衔之前,主席担心王建安评为上将会有骄傲请绪,便打算鞭策一下,写了上面的意见。负责上将级别评衔工作的是罗帅,由于前文提到的矛盾,罗帅沉思之后说了三个字“等等看”。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1955年王建安将军正在养病,本身人就不在北京,而是在青岛疗养。罗帅的意见是让王建安先在青岛养病,不必来北京参加授衔仪式,也就暂时不用去区分中将还是上将的问题。先不急着下结论,等到合适的时机,相关问题辨析清楚了,再给王建安补授一个适当的军衔不迟。
罗帅从事政工工作数十年,不愧为一代名帅,他的方法化解了当时评衔工作中的一大难题。事实上,人不到场不过是偶发请况,并不影响先公布评衔结果。罗帅是根据他丰富的经验,采取了折中的处理办法,避免将领留有遗憾和问题。
1956年,王建安伤病痊愈,补授军衔的问题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此时距离集体授衔已经过去一段时间,各位将领关于军衔的评价和争论也逐渐消退了。根据王建安革命战争年代的具体贡献,还是被授予了上将军衔。主席此时认为王建安当年只是新格冲动,并没有什么大问题,便没再对他的军衔提出修改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