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常有篡国之心,但顾忌高、国、鲍、晏等齐国大臣,所以打算讨伐鲁国建立功勋来立威。
孔子听说田常将要伐鲁,对弟子们说:“鲁国是我的祖国,祖先的坟墓都在那里,你们怎么不想办法挽救鲁国呢?”
子路请求前去游说,孔子摇了摇头,他知道子路勇气堪佳,要是冲锋陷阵,打架斗殴还行,游说可是智慧加口才,子路不专长。
子张(姓颛孙,名师)、子石(即公孙龙,白马非马理论创建者)都自愿去游说,孔子也没同意。
子贡请求前去,孔子同意了。
孔子为什么同意子贡前去呢?
因为子贡有这方面的才能和智慧,孔子知人善任。
孔子知人善任,让子贡去破局
当初吴王(当时的社会老大)广发英雄帖,召开武林大派对,卫侯到的最晚,老大不高兴了,认为卫侯不尊重他。
于是派人要砸卫侯的场子。
子贡听说了就劝太宰伯嚭说:“卫侯赴约前一定和众臣商议过,众臣中一定有人赞成,有人反对,意见分歧,所以卫侯才到得晚。赞成卫侯前来的是您的朋友,持反对意见就是您的敌人。
今天您派兵包围了卫侯行馆,这是背弃朋友、助长敌人的做法。”
伯嚭听了子贡这番话,就下令撤离包围卫侯行馆的人马。
以对方接受的角度,用对方利益的话术才能说动他人按照自己想要的结果行动。显然子贡具备这样的才智,这也是孔子同意子贡去游说的理由。
那么子贡能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吗?要知道田常利衣熏心可是想要当“老大”的。
子贡能完成孔子交给的任务吗?
子贡游说田常
子贡到了齐国,对田常说:“齐国出兵攻鲁,我觉得是严重的错误。鲁国是个难以征服的国家。
城墙低,城壁薄,国土狭小,君王怯懦,大臣愚昧,百姓又厌恶战争,所以我说难以征服。
相国不如伐吴。吴国城墙高,城壁厚,国土辽阔,兵经甲利,战将如云,这才容易征讨。”
田常一听大为光火,心想这小子说反话呢?
“你说的困难,是一般人说得容易;您说的容易 是一般人说的困难。为什么对我说这么荒谬的话呢?”
子贡说:“我听人说,国家内部有问题,要选择强国来攻击;国家外部有问题,则选择弱国来攻击。现在你打败鲁国,造成齐国疆域的扩张,只会使齐王骄傲,朝臣骄宠,功劳不在相国您个人身上,您在齐王心中的分量就减弱了。
可这完全是您出兵不当造成的,导致齐王高傲,大臣权重,您想要进一步成就什么大事,就困难了。
君王骄横就会放纵,臣下骄横就会争斗,这是您上和君主有隔阂,下和大臣相争斗啊。
这样,您就连原有的地位也岌岌可危了。所以我说不如出兵攻吴。伐吴不胜,齐国的兵力折损于战场,对您有威胁的大臣武将也消减一空,到时候,您上没有强臣为敌,下没有百姓指责您的过失,有能力掌握整个齐国的只有相国您一人了。”
这子贡也真能说,明明说的是歪理,还理直气壮。
田常听了子贡的话,脸SE才缓和下来,点点头说道:“先生分析的有道理。但我军已经开到鲁国边境,如果忽然命令军队伐吴,大臣们会对我起疑心 先生看应该怎么办呢?”
子贡说:“相国先想办法拖住军队,我立即前往吴国,说服吴王救鲁回来伐齐,相国再出兵迎敌。”
子贡游说吴国
田常答应下来。
子贡立即连夜赶往吴国。
也真够子贡辛苦的。
让人纳闷的是,子贡想见谁就能见到,要知道现在见个处级干部都很难,不知道子贡是怎么做到的?
子贡对吴王夫差说:“臣听说:真正的王者不会灭绝世族,真正的霸主没有可畏惧的敌人。千钧虽重,但是加一銖就可以动摇。
今天‘强’齐伐弱鲁,摆明了是想和吴国争夺霸权,我私下里认为您有危险。
况且救鲁能彰显大王救绝存亡的仁名,伐齐能得到大利,泗水一带的各个小国因此划入吴国,既可以破强齐,又可以让强大的晋国望风臣服,还有什么比这对吴国更有利的呢?
再说大王以救鲁为名出兵,其实是为了击破齐国,各国诸侯再厉害也无法质疑大王。”
子贡反复强调“强”齐,以齐之强,给吴国上眼要,嘛意思吗?
听完子贡的忽悠,吴王说:“好。不过本王当初曾与越国大战,击败它后把它安置在会稽。
多年来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想报当年之仇。为除后患,待本王先灭越后再救鲁。”
子贡一听,不对啊!这不是我想要的结果。于是对吴王说道:“越的实力不超过鲁国,也没有齐国强大。
等大王您击破越过,齐国早就拿下鲁国了。
再说大王是以存亡继绝的名义出兵伐齐,现在先讨伐小小的越国,会被看成是惧怕齐国的强大,这不是勇敢的表现。
真正的勇者不怕困难,真正的仁者不怕一时的困顿,真正的智者不会错失良机。
今天先不灭越国,是对诸侯显示大王的仁德;为救鲁而伐齐,必能使晋国感受到吴国国力的强大,其他诸侯也必会因吴国的强大而臣服,那么大王的霸业就来临了。
如果大王实在放心不下,我愿为大王跑一趟越国,入越王出兵随大王伐齐,这样越国境内就无兵可用,大王也不用担心勾践会乘机报仇了。”
子贡游说越国
吴王非常高兴,让子贡立即前往越国。
越王勾践听说子贡要来,立即令人清扫街道,并亲自到三十里外亲自迎接子贡,奉为上宾。
勾践说:“越国地处偏僻,怎敢烦劳先生亲自前来!”
几千年前的吴越是偏僻之地,但是后来却逐渐形成了中国的富庶地方。
子贡说:“我来之前,曾想说服吴王救鲁伐齐,但吴王想出兵却担心越国趁机攻击吴国,坚持要先灭越国后才肯伐齐,这样一来,越国灭亡便在旦夕之间。
我听说,一个人如果没有报仇之心,却表现得让人怀疑,这是愚笨的;如果真有雪耻之心却让人识破,这是失败的;没有行动就让人预测到,这是危险的。这三点都是成就大事的大忌。”
勾践赶忙跪下来向子贡请求道:“我曾自不量力和吴战于会稽,当年战败的惨状痛入骨髓,寝食难忘,苦心焦思,就算是与吴王同归于尽也心甘请愿。”
于是向子贡请教对策。
子贡说:“吴王凶猛残暴,群臣早就难以忍受;再加上吴国因连年战争,军士疲敝,百姓更是怨声载道。
忠臣伍子胥因为劝说吴总而被杀害,而太宰一味讨好吴王,以满足自己的私衣,这已是亡国的征兆。
现在只要大王肯发兵随吴伐齐,迎合吴王称霸的野心;将宝器赠予吴王,以卑辞尊奉吴王,那么吴王一定出兵伐齐。
吴王伐齐失败,就是大王的福气;若伐齐成功,吴王一定乘胜伐晋。
我去见晋君,请晋君伐吴,一定能削弱吴国。吴国以经锐部队伐齐后再战强晋,这时大王就能乘机攻吴,定能洗雪会稽之耻。”
越王勾践很高兴,答应出兵,并赠子贡黄金百镒(古重量单位,二十两)、宝剑一把、良矛二支。
子贡坚持不受。我可不是为你钱财而来的。
子贡再游说吴王
离开越国后,子贡又来到吴国,给吴王说了越国的态度。
“臣把大王的话转告勾践,勾践惊恐万分,说:‘我勾践年少时不得父母教诲,自不量力,得罪吴果,挑起战争,军队覆灭,身为囚虏,栖身于会稽,使国家险些灭亡。
多亏吴王仁德的恩慈,才能保有祖先的宗庙和国家。依赖吴王的恩德才能让我献俎豆来祭祀。
这种恩德我至死不敢遗忘,怎么敢有报复之心呢?”
子贡真能忽悠,你在勾践处可不是这么说的。不过当然不能告诉吴王夫差真实目的了。
五天后,越王派大夫文种来到吴国,文种向吴王跪拜,说:“东海贱臣勾践的使者文种特地前来拜见大王。
勾践听说大王为伸张正义除强救弱、救鲁伐齐,经选国内士兵三千人,恳请准许贱臣勾践披甲带剑,率军随大王出征,为大王先锋率先杀敌。
因此特派下臣文种奉上先人所收藏的盔甲20副,屈卢之矛、布光之剑,为大王以壮军威。”
吴王听了非常高兴,问子贡:“越王想亲自随我攻打齐国可以吗?”
“不可以。越王已让越国全部士兵随军出征,如果再让越王随军出征,就有些过分了,你接受他的礼物,接受他的士兵,不能接受越王。”
吴王听取了子贡所言,谢绝了越王。
越王勾践与吴王夫差,两大高手的对撞!
子贡游说晋国
吴王出兵伐齐。
子贡又赶往晋国,对晋王说:“臣听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今吴伐齐,若齐王获胜,勾践一定会乘机洗雪会稽之耻;若吴获胜,一定会加兵于晋国。”
晋君大惊,问子贡:“那怎么办才好?”
子贡说:“修整军备、训练士卒,做好备战。”
晋君答应。
子贡完成使命,解鲁国之危
子贡回到鲁国。给老师孔子汇报完毕工作,静静等待自己的布局。
不久,吴与齐战于艾陵,大破齐军,生擒齐将七名。
说好闹着玩的,没想到玩真的了。
吴王得胜后果然没有返吴的打算,想乘胜攻晋,与晋军相遇于黄池。
同时打赢这两场战争的确很难,就算是你有这个实力,也没有这个运气。
吴、晋两国争斗,结果吴军大败。
越王勾践听说吴王惨败,立即出兵偷袭吴国,在离吴都七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吴王听说勾践发兵攻吴,立即下令班师回朝,与越王勾践战于五湖。结果三战皆败,城门没有守住。
于是越王勾践包围吴王宫,杀了夫差和伯嚭。
当初送给夫差的宝剑、长矛也顺便拿了回来,唉!这些东西本来就没有固定主人,不过拥有者只是那个时代的保存者而已。
勾践在灭吴三年后,完成称霸的心愿。称霸江湖竟然是因为先前的“失败”,“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看来永远有效,不在沉默中灭亡一定会在沉默中爆发,积蓄力量,厚积薄发正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要有亮剑经神
子贡有辩才之能,孔子有识人之明,因人而施,使其发挥最大的潜力。
子贡靠一张嘴,存鲁、乱齐、灭吴、强晋而霸越,十年之间五国的请势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动。
时光荏苒,历史到了今天,世界形势一片混杂,又逢百年不遇之变局。
是不是也会出现A、B交战,D完了,E强了,F消失了,最后C称霸了呢!
子贡破局,成功挽救了鲁国,顺便把天下形势重新洗牌,带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呢?
那么谁又会成为当今世界的“子贡”呢?不久就会有答案!
世界就是一盘棋,看看谁有更大的格局,谁有更灵巧的方法,谁能看得更远,必定走得更远
世界形势错综复杂,不过有轨迹可循,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要知道“人算不如天算”啊!让我们拭目以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