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
有人喜欢将“倭寇”和“匈奴”相提并论,但实际上,二者所代表的组织各不相同。
匈奴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在蒙古高原地区组建的势力集团,活跃在秦汉及五代十国时期;而倭寇更多出现在元朝中后期,到了明朝后倭寇已经到了非平定不可的地步。
倭寇大多活跃在我国东南沿海领域,前身是日本浪人和明朝商人联合成立的利益集团。
史学家发现,整个明朝几乎都有倭寇之乱,可是到了清朝后,倭寇竟然神奇在我国领土上消失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倭寇起源
13世纪末,虽然日本政府实行了严厉的海禁政策,但部分违法商人为了追求更大利润,仍然前往中国浙江和福建一带搜求中国货物。
由于每次出行都要冒着巨大风险,有时候日本商人会携带大量武者来保护船只安全。可是时间长了这些武者就开始不干正事了。
当时日本正值手工业快速发展时期,但其国内却非常缺乏丝、布都要从中国进口而来;日本商人就在想,与其投入大量成本与中国贸易,为什么不通过商船往来时无成本掠夺中国物资呢?
一位商人这样想,一群商人这样想,到后来就催生了商人“兼职”海盗的倭寇,这些倭寇挂着八幅大菩萨的旗帜,冲破幕府的限制来中国进行掠夺。
当时正值元朝末期,国内政治生态不稳导致元朝根本没经力驱逐沿海盛行的倭寇,这都在一定程度上催生了倭寇势力的滋生。
到了14世纪初,日本进入南北朝分类时代,各类诸侯、将军为权力和地盘互相争斗,一些在战争中失利的诸侯为了快速积累资源恢复元气,他们开始主动训练浪人连同商船来到我国沿海地区进行武装走私,但更多的是烧杀抢掠般的海盗行为。
自此大约百年时间里,倭寇一直在烧扰着我国沿海居民。
明朝建立后,与开国皇帝朱元璋竞争失败的张士诚为扳倒庞大的明朝帝国,竟然聚合南方残余势力开始与日本倭寇合作。由于加入了中国的力量,倭寇规模和实力急速提升,掠夺范围也从中国沿海扩展到了朝鲜及东南亚海域。
单凭实力来看,这些倭寇绝对无法和大明军队相媲美。但说白了,这些倭寇全都是不择手段的土匪,他们趁着海防空虚时来沿海城市掠夺,看到大明军队旗帜后转身就跑,根本不念战。等到大明军队走时,他们又过来烧扰沿海百姓。
朱元璋对此事也颇为头疼,他曾多次派遣使者前往日本,希望能恢复两国的关系,保护沿海居民生活安全。
但当时日本处于严重分裂状态,根本不可能有代表与明朝谈判;就这样,倭寇势力越来越大,他们如野草般赶不尽杀不绝,大明曾与倭寇交手不下上千次,每次倭寇都战败,但他们始终存在。
盛行百年的倭寇为何消失了?
直到明朝灭亡清军入关,我们会发现那些往年在沿海地区猖狂的倭寇竟然凭空消失了。难道说大明的军队不如清军,他们能一举消灭倭寇永绝后患?
当然不是,倭寇消失的原因要从清朝与日本达成的种种贸易来说起。
其实明太祖朱元璋想通过谈判的方式赶走倭寇是非常正确的决定,只是那时候日本国内分裂太严重,导致谈判始终无法进行下去。
可是到了清代日本国内环境就不一样了,这里不是群雄割据的“战国”,也没有丰臣秀吉时代想要迁都中国的狂妄之举。
德川幕府重新统治日本后,出于自家权位的考虑,日本严厉对外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除长崎外关闭所有海上港口,不允许有商船与国外贸易,偷渡者更是会被当众处于死刑!荷兰与中国的船只能够通过长崎与日本进行少量贸易,但都在德川幕府的严密监视下进行的。
因为日本政府的严厉限制,浪人能够出海掠夺的机会越来越少,甚至说他们再也没法办从事倭寇等活动。
由于每次出入都要被严格审查,倭寇从我国东南沿海抢过来的布匹、丝织品根本卖不出去,那他们还累死累活出去抢东西干什么呢?
而且当时中日是有共同利益的,尽管双方都没说破,但维护海上安全的默契同时存在。在清朝建国之后,需要取代就制铸新钱以宣示新王朝的来临,可是眼下中国缺铜缺的厉害,根本满足不了清政府对铜钱发型的需求标准。
那这铜该往哪里找呢?
日本有,而且有很多!日本需要中国的各种丝织品,中国需要日本的铜;于是在1683年前后,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洋铜贸易”开始了。
为了让贸易能够顺利进行下去,日本政府严厉监视海上环境,不允许有任何浪人以倭寇的名义去中国烧杀抢夺;你非要去也可以,但我保证你一定回不来!
正是双方都有利可图的贸易需求,让烧扰了我国200多年的倭寇终于彻底消失不见。
结语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洋铜贸易”的盛行,清政府在早期尤其重视对港口海军的建设。
在明朝造船技术基础上改进的大清“鸟船”当时足足有60多艘,携带火炮的请况下甚至可以将整个琉璃都踏平。可惜清政府还是顾虑太多,不然就没以后那些事儿了。